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耳濕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名詞介紹
耳濕,病名。聤耳的別名。《瘍科證治準繩》:「停耳亦曰耳濕,常出黃膿」。治宜除濕透膿。方用除濕湯和透膿散加減化裁。參見停耳、聤耳條。
耳濕的病因病機
耳濕的病因病機,主要有以下幾點:
1、外感風寒濕邪,侵襲耳部,阻遏經絡,使氣血運行不暢,津液聚集而成。
2、內傷脾胃虛弱,運化失常,濕濁內生,上蒸耳竅,形成耳濕。
3、肝膽火旺,灼傷津液,使津液外滲,流注耳竅,形成耳濕。
耳濕的臨床表現
耳濕的臨床表現,主要有以下幾點:
1、耳內流水,量多清稀,或黃色黏稠,有臭味。
2、耳內發癢,灼熱感,聽力下降。
3、耳部腫脹,疼痛。
4、全身症狀,如發熱,頭痛,身倦乏力,食欲不振,大便溏薄等。
耳濕的診斷
耳濕的診斷,主要根據患者的臨床表現,如耳內流水,耳內發癢,灼熱感,聽力下降,耳部腫脹,疼痛等進行診斷。
耳濕的治療
耳濕的治療,主要以清熱利濕、除濕透膿為主。常用方藥有除濕湯、透膿散等。
耳濕的預防
耳濕的預防,主要有以下幾點:
1、注意耳部衛生,避免外耳道感染。
2、保持耳部乾燥,避免受潮。
3、注意飲食,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。
4、增強體質,提高免疫力。
耳濕的注意事項
耳濕患者,在治療期間,應注意以下幾點:
1、不要自行挖耳,以免損傷耳道。
2、不要使用刺激性藥物,以免加重病情。
3、注意休息,避免熬夜。
4、保持心情舒暢,避免情緒激動。
耳濕是一種常見的耳部疾病,如果不及時治療,可能會導致聽力下降,甚至耳聾。因此,耳濕患者應積極配合治療,以免病情加重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