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耳濕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耳濕
耳濕,又稱「聤耳」或「停耳」,為中醫病名,屬耳科常見病症之一。其特徵為耳內流出黃膿,質地黏稠,多因濕熱蘊結耳竅,或外感風熱邪毒,內傷肝膽濕熱所致。《瘍科證治準繩》記載:「停耳亦曰耳濕,常出黃膿」,明確指出其臨床表現以膿液外溢為主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耳濕多與肝膽濕熱、脾虛濕盛或外邪侵襲有關。足少陽膽經循行於耳,若肝膽濕熱上蒸,燻灼耳竅,則化腐成膿;或因脾失健運,水濕內停,鬱久化熱,濕熱上泛耳部,遂致耳內流膿。此外,外感風熱邪毒,侵襲耳竅,亦可引發本病。
臨床表現
患者常見耳內流出黃色膿液,質地黏稠,或帶有腥臭味,耳部脹痛不適,聽力減退,甚則耳鳴。若濕熱壅盛,可伴見口苦咽乾、小便黃赤、舌紅苔黃膩、脈弦數等症。
治療原則
治療以「清熱利濕、透膿解毒」為主,常用方劑如除濕湯合透膿散加減化裁。
- 除濕湯:以蒼朮、厚朴、陳皮等藥健脾燥濕,配合黃芩、梔子清泄肝膽濕熱。
- 透膿散:以當歸、生黃耆托毒排膿,配合穿山甲、皂角刺透膿外出。
若濕熱偏盛,可加龍膽草、車前子以增強清利濕熱之效;若膿液日久不愈,可佐以黃耆、白朮益氣托毒。
相關條目
耳濕與聤耳、停耳病症相似,三者皆以耳內流膿為主要表現,然病因病機略有差異,臨床須辨證施治。聤耳多因風熱邪毒侵襲,而停耳則常與脾虛濕困相關。
總結
耳濕為濕熱蘊結耳竅之證,治療當以清熱化濕、排膿解毒為要,並根據患者體質及兼證靈活加減用藥,以達標本兼治之效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