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便膿血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便膿血
證名,指大便中夾雜膿血,屬中醫痢疾範疇,首見於《素問·脈要精微論》。又稱「洩膿血」、「圊膿血」或「清膿血」,為痢疾典型症狀之一。其病機多因濕熱、疫毒或寒濕之邪蘊結腸道,導致氣血瘀滯,化腐成膿,損傷腸絡所致。臨床須辨虛實寒熱,治法各異。
病因病機
-
實熱證:
- 多因飲食不潔,濕熱疫毒內侵,蘊結大腸,與氣血相搏,腐肉敗血而成膿血。
- 特徵:下痢赤白黏凍,腹痛裏急後重,肛門灼熱,口渴煩躁,小便短赤,舌紅苔黃膩,脈滑數。
- 治法以清熱解毒、調氣和營為主,常用方如:
- 白頭翁湯(《傷寒論》):清熱涼血,主治熱毒血痢。
- 香連丸(《太平惠民和劑局方》):清熱燥濕,行氣止痛。
- 芍藥湯(張潔古方):調和氣血,清熱化濕,適用於濕熱痢兼氣滯者。
-
虛寒證:
- 因久痢不癒,脾腎陽虛,寒濕內停,腸失固攝,膿血下泄。
- 特徵:痢下稀薄,帶白凍或暗紅血絲,腹隱痛喜溫,四肢不溫,舌淡苔白,脈沉細弱。
- 治法以溫中固脫、澀腸止痢為主,代表方如:
- 桃花湯(《傷寒論》):溫中澀腸,主治虛寒滑脫之久痢。
- 真人養臟湯(《太平惠民和劑局方》):補虛溫陽,固澀止瀉。
相關鑑別
- 膿血痢:專指痢疾以膿血為主症者,多屬濕熱或疫毒痢,病情較急重。
- 休息痢:痢疾時發時止,遷延不癒,虛實夾雜,需攻補兼施。
中醫理論延伸
- 腸腑氣血失調:便膿血反映腸道氣滯血瘀,《醫林改錯》強調「瘀血致痢」,可佐活血藥如當歸、赤芍。
- 五行相關:痢疾多責之於脾、大腸,然久病及腎,虛寒證需補火生土(如補骨脂、肉豆蔻)。
此證需結合四診詳辨,實證忌澀、虛證忌攻,方能切中病機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