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耳廓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耳廓,又稱耳殼,為外耳道以外之耳部外顯結構,由軟骨及皮膚所構成。在中醫學理論中,耳廓不僅為聽覺器官之部分,更與經絡、臟腑有密切聯繫,為診察與治療之重要部位。
中醫理論中的耳廓
- 經絡所繫
耳廓與全身經絡相通,尤以手足少陽經(三焦經、膽經)為主。《靈樞·口問》云:「耳者,宗脈之所聚也。」十二經脈中,多條經脈直接或間接循行於耳,使耳廓成為反映臟腑氣血盛衰之窗口。 - 臟腑相關
中醫認為耳廓可分為多個區域,分別對應五臟六腑,此理論為耳穴診療之基礎。如耳垂對應頭面部,耳甲腔反映心肺功能,耳甲艇則與消化系統相關。此種對應關係源自《黃帝內經》之整體觀,強調「耳為宗脈之所聚」。 - 診察意義
臨床上可通過觀察耳廓之色澤、形態變化,輔助判斷體內病變。如耳廓蒼白多屬氣血虛弱,暗滯則提示氣滯血瘀;若見局部隆起或脫屑,可能對應相關臟腑功能異常。
結構與功能
耳廓之軟骨支架賦予其特殊形態,利於收集聲波。中醫則進一步認為,其凹凸結構與經氣運行相關,如耳輪、對耳輪、耳屏等部位,皆為耳穴定位之標誌。此外,耳廓皮膚薄而血管豐富,便於施行針灸、放血等外治手法。
耳穴應用
耳穴療法為中醫特色之一,透過刺激耳廓特定點位(如神門、皮質下等)以調節相應臟腑功能。此法廣泛應用於疼痛管理、內科雜病及養生保健,體現中醫「以外治內」之思維。
綜言之,耳廓於中醫視角下,既是局部解剖結構,亦為全身生理病理之縮影,其理論與應用深植於傳統醫學之整體辨證體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