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耳潰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耳潰

病證名,指耳部出現潰爛並伴有少量膿液的病症。此症多因小兒腎經氣熱,熱氣上沖耳中,與水濕相搏,阻滯氣血運行所致。臨床表現為耳內潰瘍,膿液滲出,但通常無明顯寒熱症狀,患兒亦未必因疼痛而哭鬧,故易被忽視。若遷延不治,恐致耳竅閉塞,甚至發展為耳聾。
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耳為腎之竅,亦屬少陽經所過之處。腎經蘊熱,或外感濕熱之邪,上蒸耳竅,與氣血相搏,則化腐成膿,發為耳潰。此外,小兒臟腑嬌嫩,脾常不足,若飲食不節,濕熱內生,亦可循經上擾耳竅,誘發本病。

治療方法

  1. 外治法

    • 先以棉球輕拭耳內膿液,保持耳道清潔。
    • 繼用紅綿龍骨散吹耳,此方具收斂生肌、清熱解毒之效,可促進潰瘍癒合。
  2. 內治法

    • 若屬腎經熱盛,可選用知柏地黃丸加減,以滋陰降火。
    • 若濕熱偏重,則以龍膽瀉肝湯為主方,清利肝膽濕熱。

相關中醫理論
耳潰雖為局部病變,然與臟腑功能失調密切相關。腎主水,開竅於耳,腎氣不足或熱邪上擾,皆可影響耳竅功能。此外,少陽經循行耳周,肝膽濕熱亦可循經上犯,故治療時需辨明臟腑經絡病機,標本兼治。

古籍參考
《幼科金針》記載:「小兒腎經氣熱,其氣上沖耳中,水濕停留,搏於氣血而成。」強調腎經熱氣與水濕相搏為本病關鍵,並提出外治吹藥之法,為後世所沿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