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耳孔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耳孔

解剖定位
耳孔為通入耳底之孔道,屬外耳結構之一,於中醫典籍中多歸於「七竅」範疇。《靈樞·脈度》云:「五臟常內閱於上七竅」,耳孔即為七竅中「耳竅」之門戶,主司聲息出入,與腎、膽經絡相繫。

生理功能

  1. 傳導聲氣:耳孔為外界聲氣內傳之徑,其形如管,外接耳廓,內連鼓膜,具「導音納氣」之功,助聽覺清明。
  2. 竅通腎膽:中醫認為「腎開竅於耳」,耳孔之通暢與腎氣盛衰相關;足少陽膽經循行耳周,故耳孔亦受膽經氣血濡養,膽火上炎或腎精虧虛皆可致耳孔內失衡。

病理關聯

  • 外邪侵襲:風熱濕邪若由耳孔侵入,可致耳脹、耳瘡,如「聤耳」(化膿性中耳炎),《諸病源候論》稱其為「耳膿出候」,多因邪滯耳竅,氣血壅塞。
  • 經絡失調:腎虛則耳孔失養,聽力減退;膽經鬱火可循經上擾,引發耳鳴、耳痛,甚則耳孔內生癤腫。

診療要點
歷代醫家診耳疾,必察耳孔色澤、分泌物及形態。若孔內潮紅腫脹,多屬實熱;分泌物黃稠為濕熱,清稀則多虛寒。針灸治療常取耳門、聽會等穴,以通調耳孔周邊經氣。

古籍考據
《醫宗金鑒·刺灸心法要訣》提及:「耳孔為音聲之道路」,強調其傳導之職;《證治準繩》則載耳孔為「清陽交會之所」,需氣血和暢方得聽聰。

現代對應
中醫所述耳孔,相當於現代解剖學之外耳道,然其理論更涵蓋經絡氣化功能,非僅形質結構。臨床重視耳孔與臟腑之整體聯繫,為辨治耳疾之關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