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耳科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耳科為中醫臨床專科之一,專司耳部疾患之診療。據清代陸以湉《冷廬醫話》所載,清初江蘇蘇州養育巷已有專精耳科之醫家懸壺濟世。考其源流,唐代時耳科隸屬耳目口齒科,至宋代始隨醫科細化而漸成獨立專科。
在中醫理論體系中,耳與臟腑經絡關係密切。《靈樞·脈度》云:「腎氣通於耳,腎和則耳能聞五音矣。」足少陰腎經貫脊屬腎絡膀胱,其支者從肺出絡心,注胸中,別脈上貫肝膈,循喉嚨,挾舌本,其別者係舌本,復出於項,合於太陽。故腎虛精虧常見耳鳴耳聾,此乃「髓海不足,則腦轉耳鳴」之機轉。
耳科疾患主要分為外耳、中耳、內耳病證。外耳病如耳瘡(外耳道癤腫)、耳瘡(外耳道炎),多因風熱邪毒侵襲或肝膽濕熱上蒸所致;中耳病如膿耳(化膿性中耳炎),《諸病源候論》稱「耳聤聹」,多責之肝膽火盛或脾虛濕困;內耳病如耳眩暈(梅尼埃病),《素問》謂「上氣不足,腦為之不滿,耳為之苦鳴」,多與肝陽上亢、痰濁中阻或腎精虧虛相關。
診法除四診合參外,尤重耳廓望診。耳為宗脈之所聚,十二經脈皆上絡於耳,故耳廓色澤、形態變化可候內臟病變。如耳輪焦黑為腎敗,耳背紅絡伴耳根發涼多屬麻疹先兆。
治法豐富多樣,內治遵循辨證論治:風熱襲表者疏風清熱,方用銀翹散加減;肝膽濕熱者清瀉肝膽,龍膽瀉肝湯主之;腎虛精虧者益腎填精,耳聾左慈丸加減。外治法則含吹藥(如紅棉散)、滴耳(黃連滴耳液)、灸法(艾灸聽宮穴)等。針刺常取聽宮、聽會、翳風等穴,配合耳針療法尤佳。
歷代醫籍對耳科論述頗豐,《外科正宗》詳載耳癰、耳疔治法,《證治準繩》區分虛實耳聾治療,《張氏醫通》首創「耳聾治肺」之說,謂「耳聾治肺,肺主聲也」,拓展了從肺論治耳病的新思路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