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耳接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耳接

病名:耳接為中醫病名,指耳邊或頸項部位出現的塊核腫結,多因痰火互結、上攻頭面所致。此症常見於耳前後或頸側,腫塊或硬或軟,可能伴隨局部紅腫、疼痛,或無明顯不適,但久而不消。

病因病機

  1. 痰火互結:情志不遂、肝鬱化火,灼津成痰,痰火循經上擾,凝聚於耳周或頸項。
  2. 氣滯血瘀:痰火久滯,阻礙氣血運行,進一步形成瘀結,使腫塊堅硬難消。
  3. 外邪引動:風熱或風毒外襲,與內在痰火相搏,加重局部腫結。

證候表現

  • 耳邊或頸側出現單個或多個核狀腫塊,大小不一,觸之或痛或木。
  • 痰火偏盛者,可見局部微紅、按之灼熱,或伴口苦、煩躁、舌紅苔黃膩。
  • 氣滯血瘀者,腫塊質硬、推之不移,舌暗或有瘀斑。

治療方藥

  1. 內治法
    • 痰火為主:以溫膽湯(半夏、陳皮、茯苓、竹茹、枳實、甘草)加減,清熱化痰。若火盛,可加黃芩、梔子;腫結明顯,加浙貝母、夏枯草。
    • 久病瘀結:用清氣化痰丸(膽南星、瓜蔞仁、黃芩等)配合軟堅散結之品,如牡蠣、玄參,或活血化瘀藥如丹參、赤芍。
  2. 外治法
    • 五倍子、白芷等分研末,蜂蜜調敷患處,可收斂消腫。
    • 若局部紅熱,可用金黃散外塗以清熱解毒。

辨證要點
臨床需區分痰火、氣滯、血瘀之偏重。痰火者以清化為主,瘀結者需兼顧行氣活血。久病體虛者,可佐以扶正之品,如黃耆、黨參,以防攻伐過度。

此症與現代醫學「淋巴結炎」或「皮下囊腫」有相似之處,但中醫治療著重整體調理,以疏肝清火、化痰散結為核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