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耳焦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耳焦

證名,出自《靈樞·陰陽二十五人篇》,原文記載:「手少陽之人,血氣盛則眉美以長,耳色美;血氣皆少則耳焦惡色。」另《甲乙經》亦提及:「耳焦枯受塵垢者,病在骨。」此證主要表現為耳廓乾枯無澤,色澤晦暗,甚則如蒙塵垢,屬中醫望診中耳部病變的一種特徵性表現。

病因病機
耳焦多因陰血虧虛氣血兩虛所致。中醫認為,耳為腎之竅,又為宗脈之所聚,與五臟六腑氣血盛衰密切相關。若腎陰不足,精血虧耗,或脾胃虛弱,氣血生化無源,皆可導致耳部失於濡養,呈現焦枯之象。此外,肝腎陰虛久病耗傷精血者,亦易見此證。

辨證要點

  1. 耳廓色澤:耳部皮膚乾枯無華,色澤晦暗,甚則焦黑如炭。
  2. 兼症:多伴隨頭暈目眩、腰膝酸軟、心悸失眠、面色萎黃等陰血不足之象。
  3. 舌脈:舌質淡或紅絳少苔,脈細弱或細數。

治療原則
滋陰養血補益肝腎為主,輔以健脾益氣。

常用方藥

  1. 歸脾湯加減:適用於氣血兩虛證,可酌加熟地黃、何首烏以增強滋陰養血之效。
  2. 六味地黃丸:適用於腎陰虧虛為主者,若陰虛火旺,可配合知柏地黃丸。
  3. 一貫煎:針對肝腎陰虛兼有肝氣不舒者,可加減運用。

古籍補充
《醫宗金鑒》指出:「耳焦者,精血不能上榮也。」強調精血虧虛為本證核心病機,治療需注重填精補髓。此外,《景岳全書》亦提及耳部色澤與腎氣盛衰相關,進一步佐證耳焦與臟腑虛損的聯繫。

現代中醫觀點
耳焦雖屬局部表現,但反映整體氣血陰陽失衡。臨床需結合全身症狀辨證,尤其常見於慢性消耗性疾病、貧血或衰老過程中。治療上除藥物外,亦可配合針灸(如取腎俞、太溪等穴)以調補根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