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耳後疽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耳後疽
病名:耳後疽係指生於耳後褶縫間之癰疽,屬外科癰疽範疇。
源流與別稱:
- 見於《外科大成》卷三,又名「參發頤」。
- 《外科證治準繩》卷三稱之為「銳毒」,與耳後疽同類,詳見該條目。
病因病機:
本病多因三焦經感受風邪,與足少陽膽經之火邪上炎相搏,熱毒壅滯,聚於耳後肌膚而成。膽經循行過耳後,風火相煽,氣血瘀阻,發為癰疽。
證候特徵:
- 順證:
患處紅腫焮熱,疼痛明顯,腫塊邊界清晰,頂端漸現膿頭;易化膿潰破,膿液黃稠,潰後腫消痛減,屬熱毒熾盛而正氣未虛之象。 - 逆證:
局部腫塊紫黑堅硬,凹陷不紅,微熱或不熱,然疼痛劇烈,可徹肩引背,或牽連頭腦;成膿遲緩,潰後流紫黑血水,或膿液清稀;若從內破潰,膿液可自耳道流出。此屬毒邪深伏、氣血凝滯之危候。
辨病範圍:
本病涵蓋耳後急性化膿性病變(如癤、癰)及慢性囊腫(如耳後粉瘤感染)。
治法方藥:
以「清熱祛風,解毒消腫」為主,方選《癰疽總治方》加減。若膽火熾盛,可合龍膽瀉肝湯;若氣血瘀滯,佐以活血散結之品。《醫宗金鑑·外科心法要訣》載:「耳後疽生耳折間,三焦風毒膽火炎,紅腫有頭焮為順,黑陷xx痛冷潰難」,強調辨順逆以定治法。
古籍補充:
《瘍科心得集》提及,耳後疽若延治誤治,可毒陷走黃,內攻心包,當急予托裡透膿、涼血解毒之劑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