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耳後發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耳後發,中醫病名。

1.出《仙傳外科秘方》卷九。即銳毒。因思慮過度、氣鬱化火而成。病患在兩耳後膽經徑路上,在右為銳毒。如《醫宗金鑒.外科心法要訣》:「夭疽居左銳毒右,經屬膽腑生耳後,謀慮太過鬱火成,此處肉薄當急救。」

2.出《外科啟玄》卷四,發於耳後角孫、顱息二穴上下之瘡。

耳後發,又名銳毒、夭疽。是指因思慮過度、氣鬱化火而成,發於兩耳後膽經徑路上的瘡瘍。其特點是發病迅速,病情嚴重,如不及時治療,可危及生命。

耳後發的發病原因,主要與肝膽功能失調有關。肝主疏泄,主藏血,膽主決斷,主疏泄。肝膽功能失調,會導致氣鬱化火,火毒上炎,侵犯耳後,從而引起耳後發。

耳後發的臨床表現,主要有以下幾點:

(1)耳後疼痛,灼熱難忍。

(2)耳後腫脹,皮膚發紅。

(3)耳後有膿液流出,有臭味。

(4)耳後淋巴結腫大。

(5)全身發熱,煩躁不安。

耳後發的治療,以清熱解毒、消腫止痛為主。常用中藥有金銀花、連翹、蒲公英、板藍根、大黃、黃連、黃芩等。外用可用紫雲膏、黃連膏等。

耳後發的預防,主要包括以下幾點:

(1)保持心情舒暢,避免情緒激動。

(2)注意飲食清淡,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。

(3)適當運動,增強體質。

(4)定期體檢,早期發現早期治療。

耳後發是一種嚴重的疾病,如不及時治療,可危及生命。因此,一旦出現耳後發的症狀,應立即到醫院就診,以免耽誤病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