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耳後發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耳後發
病名
- 出處與別稱
耳後發首見於《仙傳外科秘方》卷九,又稱「銳毒」。此病多因思慮過度,情志不遂,導致氣機鬱滯,久而化火,火毒凝聚於耳後膽經循行之處而成。根據發病部位不同,左側稱「夭疽」,右側稱「銳毒」。《醫宗金鑑·外科心法要訣》記載:「夭疽居左銳毒右,經屬膽腑生耳後,謀慮太過鬱火成,此處肉薄當急救。」指出此症與膽經氣血失調密切相關,且因耳後皮肉薄弱,病情發展迅速,需及時治療。 - 病機與證候
耳後發的病因主要與情志內傷有關。長期憂思鬱怒,肝失疏泄,膽經氣滯,鬱而化火,火毒蘊結於耳後,形成腫瘍。臨床表現為耳後局部紅腫熱痛,逐漸成膿,嚴重者可伴隨發熱、頭痛、口苦咽乾等全身症狀。由於耳後皮膚薄而緊貼骨面,火毒易內陷,故《外科心法要訣》強調「當急救」,以防毒邪深入。 - 經絡與穴位關係
另據《外科啟玄》卷四記載,耳後發亦可發於耳後「角孫」、「顱息」二穴附近。角孫穴屬手少陽三焦經,位於耳尖直上入髮際處;顱息穴亦屬手少陽三焦經,位於耳後翳風穴與角孫穴沿耳輪連線的上1/3與下2/3交界處。此二穴為三焦經氣血輸注之所,若三焦氣機不暢,火毒上攻,亦可在此處發為瘡瘍。 - 辨證分型
中醫辨證上,耳後發多屬「實熱證」或「火毒證」。若見局部紅腫灼痛、脈數有力、舌紅苔黃,為火毒熾盛;若兼見煩躁易怒、脅痛口苦,則屬肝膽火旺。治療上以清熱解毒、疏肝利膽為主,可選用龍膽瀉肝湯、黃連解毒湯等方劑加減。 - 與西醫學對應關係
耳後發在現代醫學中可能對應耳後淋巴結炎、癤腫或蜂窩組織炎等疾病。然中醫強調其與情志、經絡的關聯性,治療時不僅針對局部症狀,更重視調理整體氣機,以達標本兼治之效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