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耳後瘡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耳後瘡

耳後瘡,又稱「銳毒」,為中醫外科病名,首載於《鮑氏驗方新編》卷一。其病位在耳後完骨處(即顳骨乳突部),屬癰疽範疇,多因風熱邪毒蘊結,或肝膽火熾上攻所致。

病因病機

  1. 風熱外襲:風熱之邪客於少陽經脈,氣血壅滯,化熱成毒,發為癰腫。
  2. 肝膽火盛:足少陽膽經循行耳部,若情志鬱結或飲食辛辣,致肝膽火旺,循經上炎,灼腐血肉而成瘡。
  3. 氣血瘀滯:局部氣血運行不暢,久則瘀而化熱,熱盛肉腐為膿。

臨床表現

初起耳後腫硬疼痛,皮色微紅,漸至焮熱高突,甚則潰破流膿。可伴發熱、頭痛、口苦咽乾等少陽經證候,或見舌紅苔黃、脈弦數等肝膽火熱之象。

辨證分型

  1. 風熱蘊結證:腫痛初起,惡風發熱,脈浮數。治宜疏風清熱,方用銀翹散加減。
  2. 肝膽火毒證:瘡色赤紅,灼痛劇烈,煩躁易怒,脈弦滑數。治宜清瀉肝膽,方用龍膽瀉肝湯黃連解毒湯
  3. 氣血兩燔證:腫勢蔓延,膿成未潰,高熱口渴。治宜清熱解毒、托裡透膿,方用仙方活命飲加黃芪、皂角刺。

外治法

  • 初起未潰:以金黃散玉露散外敷,清熱解毒、消腫止痛。
  • 膿成欲潰:切開排膿,引流腐穢,外摻九一丹提膿去腐。
  • 潰後生肌:用生肌玉紅膏敷貼,促進瘡口癒合。

古籍參考

《外科正宗》提及:「耳後銳毒,因膽經風熱上攻,宜速消散,遲則成漏。」強調早期清解之要。此病與現代醫學之「乳突炎」或「耳後淋巴結炎」有相似之處,然中醫辨治尤重整體調理,以經絡臟腑為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