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耳骨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耳骨
在中醫學中,耳骨又稱「聽小骨」,屬解剖名稱,位於鼓室之內,為槌骨、砧骨、鐙骨三者的總稱。此三骨相互銜接,形成一條傳導聲波的鏈狀結構,與耳膜相連,主司聲音之傳遞,使外界聲波得以轉化為內耳可感知之振動。
從中醫理論而言,耳骨雖屬西醫解剖概念,但其功能與中醫「腎開竅於耳」之說密切相關。《靈樞·脈度》云:「腎氣通於耳,腎和則耳能聞五音矣。」腎精充沛,則耳骨及聽覺功能健旺;反之,若腎虛精虧,可能影響聽力,甚至出現耳鳴、耳聾等症。此外,耳骨之功能亦與經絡氣血相關,足少陽膽經循行過耳,若膽經氣滯或風熱上擾,亦可能影響聽小骨之正常運作。
中醫古籍雖未直接提及「耳骨」之名,但對聽覺障礙之論述多從整體臟腑、經絡辨證,如《諸病源候論》指出,耳聾可因「勞傷血氣,風邪乘虛入於其經」所致,間接涉及聽覺傳導結構之異常。現代中醫結合解剖知識,進一步理解耳骨在聽力中的作用,並於臨床調治時,兼顧補腎填精、疏通經絡等法,以維護聽覺功能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