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耳垢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耳垢,又稱「耳屎」,中醫典籍中多稱之為「耵聤」。此物乃外耳道耵聤腺所分泌之液體乾涸後形成,屬人體自然代謝產物。

《黃帝內經》雖未直接論及耳垢,然其「清陽出上竅,濁陰出下竅」之理論,可解釋耳垢乃人體濁陰之氣外排的表現。中醫理論認為,耳為腎之竅,故耳垢之性狀與腎氣盛衰密切相關。

從經絡學說觀之,耳部為手足少陽經所過之處,耳垢之生成與三焦經、膽經氣機運行有關。正常耳垢當呈淡黃色,質地柔潤,此乃少陽經氣調和之象。

歷代醫家對耳垢有不同見解:

  1. 《諸病源候論》稱其為「耳聹」,認為乃「津液之餘」
  2. 《醫宗金鑑》則記載耳垢過多可致「耵耳」之證
  3. 清代《瘍醫大全》更詳述耳垢堆積可能引發的耳疾

在體質辨證方面:

  • 陰虛火旺者,耳垢多偏乾燥
  • 濕熱體質者,耳垢常較黏稠
  • 腎氣不足者,耳垢分泌或顯異常

中醫臟象學說指出,耳垢雖為外耳道分泌物,實與五臟功能相關聯,尤以腎、肝、三焦為要。其生成過程涉及:

  1. 腎氣蒸化津液
  2. 肝膽疏泄功能
  3. 三焦氣化作用

就診斷價值而言,古代醫家會觀察耳垢的:

  • 色澤變化
  • 質地乾潤
  • 氣味異常 作為輔助診斷的依據

在治療學上,傳統中醫對耳垢異常的處理,多從調理肝腎、清利少陽著手,而非單純清除耳垢。此體現中醫「治病求本」的治療思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