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耳根痛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耳根痛
耳根痛為中醫病名,首載於《瘡瘍經驗全書》卷二,指耳根部位生瘡癰而引發疼痛之症,與「耳根癰」相關。此症多因外邪侵襲、經絡壅滯,或臟腑積熱上攻所致,屬中醫外科範疇,臨床須辨其寒熱虛實,以施治則。
病因病機
- 風熱外襲:風熱邪毒客於少陽經脈,循經上擾耳根,氣血壅滯,發為腫痛。
- 肝膽火熾:情志不遂或飲食辛辣,致肝膽鬱熱化火,循經上炎,灼腐血肉而成癰瘍。
- 濕熱蘊結:脾胃濕熱內蘊,蒸騰上攻,結聚耳根,腐敗成膿。
- 氣血虛弱:正氣不足,衛外不固,邪毒乘虛內侵,久而不散,發為慢性腫痛。
臨床表現
耳根處紅腫焮熱,疼痛拒按,或見局部硬結,漸至成膿;嚴重者可伴發熱、頭痛、口苦咽乾等全身症狀。若遷延不癒,則膿水清稀,瘡口難斂,屬虛證或虛實夾雜之候。
辨證分型
- 風熱證:發病急驟,耳根紅腫熱痛,兼惡風發熱,舌紅苔薄黃,脈浮數。
- 肝膽火盛證:腫痛劇烈,煩躁易怒,口苦目赤,舌紅苔黃膩,脈弦數。
- 濕熱蘊結證:局部脹痛,膿液黃稠,胸悶納呆,舌苔黃厚,脈滑數。
- 氣血兩虛證:瘡口久不癒合,膿液清稀,面色萎黃,舌淡脈細弱。
治療原則
以「清熱解毒、消腫排膿」為主,佐以疏風、瀉火、化濕或補益之法。外治可配合箍圍藥、切開引流等術;內治依證選方,如五味消毒飲(熱毒熾盛)、龍膽瀉肝湯(肝膽火旺)、托裏消毒散(氣血不足)等加減。
古籍記載
《瘡瘍經驗全書》提及耳根痛多與癰疽相關,強調「經絡阻則痛,毒聚則腫」,後世醫家進一步闡發其與少陽、厥陰經脈之關聯,並重視局部辨膿與整體調理相結合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