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耳根毒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耳根毒

耳根毒為中醫外科病名,首見於《外科證治準繩》卷三,指耳根部結核腫痛之證候。其特徵為耳根處出現結核狀腫塊,形似痰核,觸之不動而微痛。此症多與足少陽膽經及三焦經之風熱鬱結相關,亦涉及心腎功能失調與情志因素。

病因病機

  1. 經絡歸屬

    • 主要涉及足少陽膽經,因膽經循行過耳後,風熱邪氣鬱滯經絡,氣血壅塞而成結核。
    • 三焦經亦與耳部相通,三焦氣化不利,風熱上攻,可加重耳根腫痛。
  2. 臟腑關聯

    • 據《青囊秘錄》所載,耳根毒與心腎功能密切相關。怒氣傷心,心火亢盛,下汲腎陰,致陰虛火旺;肝氣鬱滯,風熱內生,上壅耳部,遂成此症。
    • 肝膽互為表裡,情志不遂或肝鬱化火,易引動膽經風熱,發為耳根毒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局部症狀:耳根部結核腫硬,皮色不變或微紅,按之微痛,推之不移。
  • 全身症狀:可伴隨寒熱往來、口苦咽乾、頭暈目眩等少陽經證候;若熱毒壅盛,則見發熱、煩渴、便秘等實熱之象。

辨證論治

  1. 風熱初起

    • 治宜疏風清熱、和解少陽,方用荊防敗毒散加減,以解表散邪,透達鬱熱。
  2. 熱毒壅盛

    • 若見實熱內結、便秘煩躁,可酌用酒蒸大黃微利之,以瀉熱通腑,使熱毒從下而解。
  3. 膿成期

    • 膿腫已成而未潰者,宜托毒透膿,方選透膿散,促進膿液外泄。
  4. 潰後調治

    • 膿盡後用生肌玉紅膏外敷,以活血生肌、促進瘡口癒合。
    • 若潰後氣血虧虛,瘡口癒合遲緩,可內服香貝養榮湯,益氣養血、扶正祛邪。

相關鑑別

耳根毒與耳發(耳部癰腫)症狀相似,然耳發多為癰疽之屬,紅腫熱痛明顯,病勢較急;耳根毒則結核隱痛,病程相對緩慢,二者治法亦有差異。

此症之治療需辨明寒熱虛實,結合經絡臟腑調理,方能標本兼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