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耳根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耳根

耳根為中醫解剖名詞,指耳後與頭部相連之處,相當於現代解剖學中的「乳突部」。此部位位於耳廓後方,為顳骨乳突所在之處,其表面覆蓋肌肉與皮膚,內側則鄰近顱骨與重要經絡循行路徑。

在中醫理論中,耳根不僅是局部解剖結構,更與經絡系統密切相關。足少陽膽經與手少陽三焦經皆循行於耳周,其中膽經「上抵頭角,下耳後」,三焦經「繫耳後,直上出耳上角」,故耳根區域的異常變化(如疼痛、腫脹)常反映經絡氣血失調,或與少陽經病證相關。

從診斷學角度,耳根部位的觸診可作為輔助辨證依據。若耳根處出現壓痛或結節,可能提示少陽經鬱熱、風火上升,或局部氣滯血瘀;若伴隨耳鳴、眩暈等症狀,則需結合全身證候,考量肝膽火旺或痰濕上擾等病機。

歷代醫籍中,耳根亦與「耳門」「完骨」等穴位鄰近。完骨穴(屬膽經)即位於乳突後下方凹陷處,主治頭痛、耳疾;而耳門穴(屬三焦經)則在耳屏上切跡前方,二者皆可透過針刺或艾灸調理耳根區域的氣血運行。

此外,耳根在中醫外科學中具有特殊意義。若此處出現癰腫(如「耳根毒」),多因風熱邪毒壅滯少陽經,或濕熱蘊結所致,治療上需清泄少陽、解毒散結,方選龍膽瀉肝湯加減,或配合外敷清熱解毒之品。

綜言之,耳根在中醫學中兼具解剖定位與經絡診療價值,其生理病理變化與少陽經氣血盛衰、局部邪正鬥爭息息相關,為臨床辨治耳疾及頭面病症的重要參考部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