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耳疳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耳疳

耳疳,又稱「沍耳」,為中醫外科病名,屬耳部瘡瘍之一。其特徵為耳內生瘡流膿,膿液色黑且氣味腐臭,多因足少陰腎經與手少陽三焦經風熱上壅,或胃經濕熱與肝經火毒相搏而成。歷代醫家對其病因病機及治法多有論述,以下分述之。

病因病機

  1. 風熱上壅
    《外科證治準繩》指出,耳疳乃因足少陰腎經與手少陽三焦經風熱上攻,鬱結耳竅,化熱成膿,故見耳內生瘡、膿液臭穢。
  2. 濕熱火毒相兼
    《醫宗金鑑·外科心法要訣》進一步闡明,耳疳膿色黑臭者,多因胃經濕熱與肝經火毒交熾,循經上擾耳竅。若膿色青為「震耳」,白為「纏耳」,黃為「聤耳」,而紅膿則屬肝經血熱偏盛所致。
  3. 腎陰虧損,虛火上炎
    若病程遷延,膿出黑臭,經年不癒,兼見頭暈耳鳴、脈細數等症,則屬腎陰不足,虛火內灼,上炎耳竅,腐蝕血肉而成疳瘡。

辨證論治

  1. 濕熱火毒證

    • 主症:耳內流膿色黑臭穢,或兼耳腫疼痛,舌紅苔黃膩,脈弦數。
    • 治法:清瀉肝膽濕熱,解毒排膿。
    • 方藥:龍膽瀉肝湯加減,可酌加金銀花、連翹、蒲公英以增強清熱解毒之效;若膿多者,加皂角刺、穿山甲以透膿外出。
  2. 陰虛火旺證

    • 主症:耳膿黑臭日久不癒,耳鳴眩暈,腰膝酸軟,舌紅少苔,脈細數。
    • 治法:滋陰降火,托毒生肌。
    • 方藥:知柏地黃湯加減,可佐以玄參、麥冬滋陰;若膿腐難消,加黃芪、當歸益氣活血,促進瘡口癒合。

外治法

《瘍醫大全》載外治方:「耳生疳瘡,黃連、兒茶、輕粉、冰片、麝香共乳細搽。」此方以黃連清熱燥濕,兒茶收斂生肌,輕粉殺蟲攻毒,冰片、麝香辛香透竅,共奏解毒斂瘡之效。臨床亦可選用黃柏液或苦參湯外洗,以清熱燥濕。

相關名詞辨析

耳疳與「聤耳」相似,然聤耳泛指耳內化膿之症,膿色或黃或白,病因多責之於膽經鬱熱;而耳疳特指膿色黑臭者,病機更深,常涉及肝腎陰虛或濕毒蘊結。

綜上所述,耳疳之治,當分虛實:實者瀉火解毒,虛者滋陰降火,配合外治以祛腐生新,方能標本兼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