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耳疳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耳疳,又名冱耳。是一種耳部疾病,多發於小兒。其主要症狀是耳內流膿,膿液呈黑色,有臭味。

《外科證治準繩》中說:「耳疳生瘡臭穢,乃足少陰、手少陽二經風熱上壅而成。」

《醫宗金鑒.外科心法要訣》卷五中說:「耳疳時出黑臭膿,青震白纏黃色聤,胃濕相兼肝經熱,紅風偏肝血熱成。」

由此可見,耳疳的發病原因是由於胃經濕熱與肝經火毒相兼所致。

臨床上,耳疳患者常常會出現耳內流膿、耳痛、耳鳴、頭暈等症狀。

治療上,可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,採用清熱利濕、滋陰降火等方法進行治療。

《瘍醫大全》卷十三中記載了一種治療耳疳的偏方,即用黃連、兒茶、輕粉、冰片、麝香共乳細搽。

耳疳是一種常見的耳部疾病,如果不及時治療,可能會導致耳聾、失聰等嚴重後果。因此,一旦發現耳疳的症狀,應儘早到醫院就診,以免耽誤病情。

耳疳的預防方法包括:

  1. 保持耳部清潔,避免耳內進水。
  2. 避免接觸有害刺激,如煙霧、粉塵等。
  3. 注意飲食衛生,避免吃辛辣、油膩、刺激性食物。
  4. 增強體質,提高免疫力。

如果您有任何關於耳疳的問題,歡迎諮詢醫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