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便毒穴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便毒穴
便毒穴為中醫經外奇穴之一,首見於清代《外科大成》,主要用於治療「便毒」(即現代所指的腹股溝淋巴結腫大或下疳等病症)。此穴的定位與灸法在古籍中有明確記載,臨床應用時需結合中醫經絡理論與辨證思維。
定位與取穴方法
便毒穴位於前臂屈側,具體取穴法如下:
- 以患者中指中節的長度為「則子」(即同身寸之一寸)。
- 從手掌後腕橫紋開始,沿前臂正中線(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)向上量取四寸(約四則子長度),即為該穴。
- 此穴約當於手厥陰心包經之「郄門穴」與「間使穴」之間,靠近橈側腕屈肌腱內側緣。
主治與功效
便毒穴為古代醫家治療「便毒」的經驗效穴,主要功效包括:
- 清熱解毒:適用於熱毒蘊結所致的腹股溝腫痛、瘡瘍。
- 活血散結:針對氣滯血瘀引起的淋巴結腫大或局部硬結。
- 通絡止痛:緩解因經絡阻滯導致的腫痛不適。
操作方法
依《外科大成》記載,此穴以灸法為主:
- 用麥粒大小之艾炷,直接灸或隔薑灸3壯,以局部溫熱透達為度。
- 現代臨床亦可配合針刺,直刺0.5~1寸,得氣後行瀉法,以疏泄熱毒。
中醫理論基礎
- 經絡所過,主治所及:便毒穴位於手厥陰心包經循行路線上,心包經與三焦經相表裏,三焦主司氣化與水道,故刺激此穴可調節下焦氣機,化解濕熱瘀毒。
- 遠部取穴思維:中醫認為「病在上取之下,病在下取之上」,前臂穴位可對應治療下肢及會陰部疾患,體現「全息對應」理論。
- 奇穴的特殊性:經外奇穴多為臨床經驗總結,便毒穴的療效與其特定位置及刺激方式相關,兼具局部與遠端治療作用。
古籍記載與現代應用
- 《外科大成》強調灸治此穴可達「腫消痛止」之效,反映其對炎症性病變的調節作用。
- 現代《針灸經外奇穴圖譜》將其收錄,並擴展應用於相關的濕熱下注病症,如泌尿生殖系統感染。
此穴雖非常規十四經穴,但在中醫外科與針灸治療中具有一定價值,體現了中醫「辨證選穴」與「異病同治」的靈活性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