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耳風聾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耳風聾(風聾)中醫詳解

病名釋義

耳風聾,又稱風聾,乃因風邪侵襲耳部經脈,導致經氣壅塞不通所致之聽力障礙。此病名首見於《諸病源候論》,屬中醫「耳聾」範疇中的外感型病證,與肝腎虧虛所致之虛證耳聾有本質區別。

病因病機

經絡聯繫

足少陰腎經其氣通於耳,耳為宗脈之所聚。當經脈氣血虛弱之際,風邪乘虛而入,侵襲耳部脈絡。《靈樞·口問》云:「耳者,宗脈之所聚也」,故風邪易循經上擾清竅。

病理過程

風邪入絡後產生三重病理變化:

  1. 經氣壅滯:風性開泄,擾亂經氣正常運行,導致耳部經脈氣機閉阻
  2. 清陽不升:風邪遏阻清陽之氣上奉耳竅,如《素問·玉機真藏論》所言「清陽出上竅」
  3. 風痰上擾:風邪夾痰濁上蒙耳竅,此為風聾病情加重之關鍵轉機

臨床表現

主症特徵

  • 突發性聽力減退或喪失
  • 耳內閉塞感如物阻隔
  • 耳鳴聲如風吼或潮湧

兼症特點

  • 頭痛時作:風邪循經上擾頭腦,痛無定處,符合「風者善行而數變」特性
  • 惡風畏寒:多伴表證,可見脈浮、舌苔薄白
  • 耳周不適:或見耳周肌肉拘急不舒

診斷要點

  1. 發病特點:起病急驟,多有外感誘因
  2. 脈象特徵:浮脈為主,兼見弦象者為風邪入絡之兆
  3. 舌象表現:舌質正常或偏紅,苔薄白或微黃
  4. 聽力檢查:多呈傳導性耳聾特徵

治療原則

基本治則

疏風通絡,宣通耳竅,以「通」為要,重在恢復經氣流通。

經典方劑

  1. 小續命湯加減

    • 方解:麻黃、防風祛風解表,人參扶正,黃芩清鬱熱
    • 適用:風寒型耳風聾,症見惡寒明顯者
    • 加減:常加石菖蒲、路路通以開竅通絡
  2. 大秦艽湯化裁

    • 方義:秦艽、羌活祛風通絡,四物湯養血和血
    • 適用:風邪入絡兼血虛者
    • 變化:可酌加蟬蛻、僵蠶增強祛風透邪之效
  3. 清神散(《世醫得效方》):

    • 組成:甘菊、羌活、荊芥、木通等
    • 特點:專治風熱上攻之耳聾,體現「輕可去實」治法

辨證要點

風邪屬性鑑別

  • 風寒型:耳聾伴頭痛、鼻塞流清涕
  • 風熱型:耳悶脹感明顯,或見咽痛、口微渴
  • 風痰型:耳鳴如潮,頭重如裹,舌苔膩

經絡辨證

  • 少陽經證:耳聾連及側頭部疼痛
  • 太陽經證:項強不舒伴耳聾
  • 陽明經證:前額痛甚兼聽力障礙

歷史淵源

隋代巢元方《諸病源候論》首立「風聾」病名,指出其「風隨氣脈行於頭腦」的病機特點。明代《普濟方》進一步區分「風聾」與「厥聾」,強調風邪致聾的病理特徵。清代《醫宗金鑒》提出「風聾多實」的辨證綱要,為後世治療奠定基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