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耳風毒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耳風毒
耳風毒為中醫病名,首載於《瘡瘍經驗全書》卷一,其病機主要與「心經鬱熱」及「肝經血熱」相關。此症因風熱邪毒上攻耳竅,或情志失調、飲食不節導致心肝火旺,熱毒蘊結於耳,化腐成膿,發為耳風毒。
病因病機
- 心經鬱熱:心主血脈,開竅於舌,其經絡雖不直接循行於耳,然心火亢盛可循經上炎,熱毒燔灼耳竅。
- 肝經血熱:肝膽經絡繞耳而行,若肝氣鬱結化火,或外感風熱引動肝膽濕熱,則熱毒壅滯耳部,腐蝕血肉,發為膿血。
- 外邪侵襲:風熱之邪乘虛入耳,與內熱相搏,加重耳竅氣血壅滯,形成紅腫流膿。
臨床表現
- 耳內流膿:膿液色紅或黃赤,質稠黏,甚則帶血絲,為熱毒熾盛之象。
- 耳鳴耳聾:耳竅氣血受阻,清陽不升,濁陰上擾,故聽力減退,耳鳴如潮。
- 局部腫痛:耳部紅腫灼熱,按之痛甚,或牽引頭側疼痛。
- 全身症狀:或見心煩易怒、口苦咽乾、小便短赤、舌紅苔黃、脈弦數等心肝火旺之候。
治療原則
以「清熱涼血、解毒排膿」為主,依證型選方:
- 犀角地黃湯(《備急千金要方》)
- 組成:犀角(現多以水牛角代)、生地黃、赤芍、牡丹皮。
- 適用:熱入血分,膿中帶血,伴高熱煩躁者。
- 龍膽瀉肝湯(《醫方集解》)
- 組成:龍膽草、黃芩、梔子、澤瀉、車前子等。
- 適用:肝膽濕熱熾盛,膿液黃稠,口苦脈弦者。
- 黃連解毒湯(《外台秘要》)
- 組成:黃連、黃芩、黃柏、梔子。
- 適用:熱毒壅盛,腫痛劇烈,兼見煩渴者。
外治輔助
- 吹藥法:以冰硼散、錫類散等清熱解毒藥末吹入耳內,助消腫斂膿。
- 針刺療法:取聽會、翳風、中渚等穴,瀉法以疏泄耳部經氣。
相關鑑別
- 聤耳:泛指耳內化膿性疾病,病因包含風熱、濕熱,病位較廣。
- 風耳:多因風邪外襲,初起以耳癢、脹悶為主,未必定見膿血。
耳風毒屬實熱證,治療需急瀉其火,防熱毒內陷。古籍強調「心經受邪」為本,臨證須辨明心肝火熱之輕重,方能對證施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