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耳防風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耳防風
耳防風為中醫病名,屬耳科疾患之一,多因膽與三焦風熱上沖,或肝膽濕熱蘊結,循經上擾耳竅所致。其病機主要與足少陽膽經、手少陽三焦經之氣血失調相關,風熱邪毒壅滯經絡,發為腫痛。
臨床表現
- 耳部腫痛:耳內或耳外紅腫熱痛,甚則牽引頭面,張口困難。
- 膿血滲出:耳內化膿,時見黃赤膿血,質稠味腥。
- 頭痛發熱:風熱上攻,可伴頭痛、身熱、煩躁。
- 小便短赤:濕熱下注,則小便黃赤不利。
病因病機
- 膽經風熱:足少陽膽經循行耳周,風熱邪毒侵襲,經氣壅滯,發為耳腫。
- 三焦鬱火:手少陽三焦經主司氣化,若氣機不暢,火熱上炎,灼傷耳竅。
- 肝膽濕熱:情志鬱結或飲食不節,濕熱內生,蘊結肝膽,循經上蒸。
治法與方藥
-
清熱解毒,疏風消腫
- 龍膽瀉肝湯(《醫宗金鑒》):主清肝膽濕熱,適用於耳腫痛伴口苦、尿赤者。
- 組成:龍膽草、梔子、黃芩、澤瀉、木通、車前子、當歸、生地黃、柴胡、甘草。
- 仙方活命飲(《外科發揮》):擅消癰散結,適用於熱毒壅盛、腫痛劇烈者。
- 組成:金銀花、防風、白芷、當歸、陳皮、赤芍、貝母、天花粉、乳香、沒藥、皂角刺、穿山甲、甘草。
- 龍膽瀉肝湯(《醫宗金鑒》):主清肝膽濕熱,適用於耳腫痛伴口苦、尿赤者。
-
外治法
- 鮮蒲公英搗敷:取新鮮蒲公英搗爛取汁,外敷患處,以清熱解毒、消腫止痛。
- 黃連水滴耳:若膿液稠多,可用黃連煎水拭淨,再以冰片散吹入耳內。
辨證加減
- 熱盛傷陰:加玄參、麥冬滋陰清熱。
- 腫痛甚者:加連翹、板藍根增強解毒之力。
- 便秘:加大黃、芒硝通腑泄熱。
此病須辨明風熱與濕熱孰輕孰重,靈活用藥,以達疏風清熱、解毒消腫之效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