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耳發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耳發

病名
耳發為中醫外科病名,首見於明代《外科啟玄》卷四。此病多因三焦風熱相搏,或風毒火熱之邪結聚於耳後所致。其發病急驟,初起症狀細微,然病情進展迅速,若失治誤治,恐致潰爛難癒。

病因病機
本病主要與三焦風熱、火毒蘊結相關。三焦為氣機升降之樞紐,若風熱邪氣客於上焦,與內熱相搏,循經上攻耳後,則氣血壅滯,化火成毒,發為腫痛。此外,情志鬱結、飲食辛辣,亦可助長火勢,加重病情。

臨床表現
初起耳後生細小顆粒,狀如胡椒,漸次腫大,赤紅灼熱,疼痛劇烈。嚴重者腫勢蔓延,連及耳廓,甚則潰爛如蜂窩,膿液外溢。若膿色黃白稠厚,為順證,提示邪毒外泄;若流紫黑血水,則為逆證,乃火毒熾盛、氣血敗壞之象,預後較差。《醫宗金鑑·外科心法要訣》云:「耳發三焦風熱成,初椒漸若蜂房形,赤腫疼痛生輪後,黃膿屬吉紫血兇。」

治法方藥

  1. 內治

    • 瀉火解毒:主方選用五味消毒飲(金銀花、野菊花、蒲公英、紫花地丁、紫背天葵),以清熱解毒、消散癰腫。
    • 托毒透膿:若膿成未潰,可用托里消毒散(人參、黃耆、白朮、茯苓、當歸、川芎、白芍、金銀花、白芷、甘草等)加減,益氣托毒,促其外潰。
    • 隨證加減:若熱毒熾盛,加黃連、梔子;腫痛甚者,加乳香、沒藥以活血止痛。
  2. 外治

    • 初起未潰:以二味拔毒散(雄黃、白礬)調敷患處,清熱解毒、消腫止痛。
    • 已潰膿成:可選用九一丹(煅石膏、升丹)提膿祛腐,待膿盡後以生肌散收口。

預後轉歸
本病預後與膿液性質密切相關。黃稠膿液為氣血充盛、毒邪外透之佳兆;若見紫黑血水,則提示熱毒深陷、正氣虧虛,需及時調整治法,以免變生他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