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耳疔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耳疔
耳疔,又稱「黑疔」,為生於耳竅內之癰腫,屬中醫外科疾病範疇。其名首載於《瘡瘍經驗全書》卷一,後世醫籍如《瘍科證治準繩》與《外科正宗》皆詳述其證治。
病因病機
本病多因肝膽經火毒熾盛,上炎耳竅所致。肝膽經循行過耳,若情志鬱結、飲食辛辣,或外感熱邪,致使肝膽鬱熱化火,火毒壅滯耳部經絡,氣血瘀阻,腐肉成膿,遂發為耳疔。
臨床表現
耳疔初起,耳內灼熱脹痛,漸至劇痛難忍,甚則痛引腮顴,伴寒熱大作。疔腫色黑質硬,潰破後流腐臭血水,若火毒熾盛,可見耳周紅腫,甚則化膿。《外科正宗》云:「黑疔生於耳竅之內,黑硬腐爛,破流血水,疼連腮顴。」
治法
-
外治
- 針刺排膿:疔腫成膿時,以鋒針刺破,引流膿血,緩解疼痛。
- 酒滴法:古法以燒酒滴於疔根,促其脫落,後以苦茶汁清洗,解酒毒之餘熱。
-
內治
- 清熱解毒:主方選「仙方活命飲」加減,以金銀花、連翹、蒲公英清熱解毒,當歸、赤芍活血散瘀,佐以柴胡、黃芩疏肝瀉膽。若火毒熾盛,可加黃連、梔子以增瀉火之力。
- 疏肝瀉膽:配合龍膽瀉肝湯加減,清泄肝膽實火,導熱下行。
古籍參考
《瘍科證治準繩》強調耳疔之痛楚劇烈,需及時瀉火解毒;《外科正宗》則詳述其局部特徵與外治手法,反映古人對本病辨治之精要。
耳疔之治,重在清解肝膽火毒,內外合治,以速祛其邪,免致毒邪深竄,變生他證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