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耳底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耳底

耳底為中醫解剖部位名稱,泛指耳竅深部結構,其概念涵蓋外耳道深處及鼓膜等區域。古籍《冷廬醫話》卷四記載:「……銅挖刺通耳底,流血不止……」此處所述「耳底」,即指耳竅內部較隱蔽之處,相當於現代解剖學中外耳道末端與鼓膜相鄰之部位。

從中醫理論而言,耳底與經絡、臟腑密切相關。耳為宗脈之所聚,十二經脈皆上行於耳,尤其與足少陽膽經、手少陽三焦經聯繫最為緊密。《靈樞·口問》云:「耳者,宗脈之所聚也。」故耳底之病變,常反映經氣失調或臟腑功能異常。

病因病機
耳底疾患多因外邪侵襲、氣血失和或臟腑虛損所致。常見病因如下:

  1. 風熱外襲:風熱之邪循經上擾耳竅,壅滯耳底,可致耳痛、耳脹,甚則化膿。
  2. 肝膽濕熱:肝膽經濕熱上蒸,燻灼耳底,易生耳瘡、耳癤,或見耳內流膿。
  3. 腎精虧虛:腎開竅於耳,腎精不足則耳竅失養,耳底虛空,可致耳鳴、耳聾。
  4. 氣滯血瘀:耳底脈絡瘀阻,氣血不暢,則見耳內悶塞、刺痛,久則影響聽力。

臨床表現
耳底病證常見以下症狀:

  • 外邪犯耳:耳底紅腫熱痛,或流黃膿,伴有發熱、頭痛。
  • 濕熱蘊結:耳底潮濕糜爛,滲出黏稠分泌物,耳癢難忍。
  • 虛損不足:耳底空虛感,聽力減退,耳鳴如蟬,夜間尤甚。

中醫治療原則
中醫針對耳底病症,主張辨證施治:

  • 疏風清熱:適用於風熱外襲,方用銀翹散加減。
  • 清瀉肝膽:針對肝膽濕熱,選用龍膽瀉肝湯。
  • 補腎填精:腎虛者宜六味地黃丸或耳聾左慈丸。
  • 活血通竅:氣血瘀滯者,可配合通竅活血湯。

古籍論述
除《冷廬醫話》外,《醫宗金鑒·外科心法要訣》亦提及耳底癰疽之證,強調「耳底結毒,由膽經熱鬱所致」,顯示古代醫家對耳底病機之認識。

綜觀之,耳底在中醫學中不僅為解剖位置,更與經絡臟腑相聯,其病證多由內外因交互作用而生,治療需結合整體辨證,調和氣血陰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