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耳聰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耳聰
耳聰為中醫生理性名詞,首見於《雜病源流犀燭·卷二十三》,意指聽覺靈敏,辨音清晰,為腎氣充盈、髓海得養之外在表現。中醫理論認為,耳為腎之竅,亦為宗脈之所聚,其功能與五臟六腑、經絡氣血密切相關,尤以腎精為根本。
中醫理論基礎
- 腎開竅於耳
《靈樞·脈度》云:「腎氣通於耳,腎和則耳能聞五音矣。」腎藏精,主骨生髓,髓海充足則耳竅得濡養,聽力敏銳。若腎精虧虛,髓海不足,則易見耳鳴、耳聾、聽力減退等症,如《醫林改錯》所言:「高年腎虛,耳竅失聰。」 - 經絡氣血濡養
手足少陽經(三焦經、膽經)均循行於耳周,《黃帝內經》稱「少陽主耳」,說明少陽經氣通暢與耳聰密切相關。此外,心脈貫耳,脾主升清以濡養清竅,肝氣疏泄助氣血上達,皆為維持耳聰之重要條件。 - 髓海與耳功能
《靈樞·海論》提出「髓海有餘,則輕勁多力,自過其度;髓海不足,則腦轉耳鳴。」腦為髓海,腎精上奉以充養,髓海充盈則耳聰目明,反之則聽覺衰退。
臨床相關概念
- 耳目聰明:泛指視聽功能正常,反映臟腑氣血調和,尤以肝腎精血充足為關鍵。《景岳全書》強調:「精氣上注,則耳目聰明。」
- 耳聾:與耳聰相對,分虛實兩證。實證多因風火痰瘀阻竅(如少陽風熱),虛證常責之腎精虧虛或脾氣下陷。
養生與耳聰
歷代醫家重視保養腎精以維耳聰,如《遵生八箋》提倡「節欲保精」,《壽世保元》主張「調息養氣」,皆間接護養耳竅。此外,導引功法如「鳴天鼓」(以掌心掩耳叩擊)亦有通絡醒耳之效。
綜上,耳聰不僅是聽覺狀態,更是整體生理機能之表徵,與腎、髓、經絡及多臟功能相繫,為中醫藏象學說之具體體現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