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耳垂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耳垂

1. 解剖部位名
耳垂為耳輪下端之柔軟部分,又名「耳墜」、「耳垂珠」,屬耳廓結構之一。中醫認為,耳廓為「宗脈之所聚」,與全身經絡臟腑密切相關,耳垂亦不例外。其形態、色澤及觸感變化,可反映體內氣血盛衰及臟腑功能狀態。

2. 經外穴名
耳垂亦為經外奇穴之一,出自《刺疔捷法》,定位於耳垂前面中點。此穴主治「鎖口疔」(即生於口唇周圍的疔瘡),為中醫外科常用之刺絡放血部位。操作時可直刺0.1寸,或以三棱針點刺出血,以泄熱解毒、疏通局部氣血。

3. 中醫理論與耳垂的關聯

  • 經絡聯繫:耳垂通過手少陽三焦經、足少陽膽經等與全身相連,尤其與頭面部疾病關係密切。
  • 診斷意義
    • 耳垂皺褶(如「耳垂斜線紋」)在中醫面診中,可能提示氣滯血瘀或心脈不暢。
    • 耳垂豐潤色澤紅潤者,多屬氣血充足;若乾枯蒼白,則可能為氣血虧虛之象。
  • 治療應用
    • 耳針療法常取耳垂區域治療目疾、牙痛等頭面部疾患。
    • 民間亦有「耳垂放血」以緩解咽喉腫痛、發熱實證的傳統療法。

4. 其他中醫文獻記載
《靈樞·口問》提及「耳者,宗脈之所聚也」,間接說明耳垂作為耳部一部分,具有調節經氣的作用。後世醫家進一步發展耳診理論,將耳垂分區對應臟腑,如耳垂下方與腎、內分泌功能相關。

(註:本文僅述中醫理論,不涉臨床操作建議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