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便毒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便毒
定義與概述
便毒為中醫外科學病名,泛指發生於肛門周圍或腹股溝、陰部之腫痛疾患。其名源於古代醫籍,因病灶位置鄰近二便之處,且多伴隨排便不適而得名。根據發病部位與臨床表現,可分為兩類:
- 肛門便毒:見於《醫學綱目》卷十九,指肛門前後生瘡,局部紅腫熱痛,甚則潰膿。
- 陰部便毒:見於《婦人大全良方》卷二十四,又名「(疒^?^厶)痃」,主症為腹股溝或陰部腫痛,常牽引下肢活動受限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便毒多因濕熱毒邪蘊結下焦,或肝經鬱火流注所致,具體可分:
- 濕熱下注:過食辛辣厚味,濕熱內生,下注肛門或陰部,氣血壅滯成毒。
- 外感毒邪:外陰不潔,毒邪乘虛侵入經絡,與氣血搏結而發。
- 情志失調:肝氣鬱結,久而化火,循肝經(繞陰器、抵少腹)下注,形成腫痛。
臨床表現
- 肛門便毒:
- 初期:肛周硬結,灼熱疼痛,按之加劇,或伴發熱、便秘。
- 成膿期:腫塊漸軟,按之有波動感,膿成後可自行破潰。
- 陰部便毒:
- 單側或雙側腹股溝結塊腫痛,皮色微紅,甚則蔓延至陰囊或陰唇,行走不便。
- 或見寒熱往來、口苦咽乾等少陽證候。
辨證分型
- 熱毒熾盛證:局部紅腫劇痛,身熱煩渴,舌紅苔黃,脈洪數。
- 肝經濕熱證:腫痛牽引少腹,胸脅脹悶,小便短赤,舌苔黃膩,脈弦滑。
- 氣虛毒滯證(多見於久病):瘡口難斂,膿水清稀,神疲乏力,舌淡脈細。
治療原則
以清熱解毒、化瘀散結為主,依證型配伍:
- 內治:
- 熱毒熾盛者,用黃連解毒湯合五味消毒飲加減。
- 肝經濕熱者,選龍膽瀉肝湯佐以桃仁、紅花活血。
- 氣虛者,予托裏消毒散補益托毒。
- 外治:
- 初起未潰:以金黃散或玉露散外敷,清熱消腫。
- 膿成未破:切開排膿,引流腐穢。
- 潰後:用九一丹提膿祛腐,生肌散收口。
古籍參考
- 《醫學綱目》強調便毒屬「下焦濕熱」,治宜通利二便,導邪外出。
- 《婦人大全良方》記載陰部便毒多因「肝脾鬱怒」所致,主張疏肝健脾,兼清濕熱。
相關名詞辨析
- (疒^?^厶)痃:專指婦人陰部便毒,與男子「疝氣」有別,然病因皆涉肝經循行。
- 懸癰:與肛門便毒相近,但位置偏高(會陰穴上方),需鑑別診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