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耳瘡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耳瘡
耳瘡為中醫病名,首見於《諸病源候論》卷二十九,其記載:「足少陰為腎之經,其氣通於耳。其經虛,風熱乘之,隨脈入於耳,與血氣相搏,故耳生瘡。」指出耳瘡之成因與腎經虛損,風熱邪氣乘虛而入,搏結於耳部血氣有關。此外,《太平聖惠方》卷八十九亦提及:「瘡生於兩耳,時差時發,亦有濃汁,如此,是風濕搏於血氣所生。」進一步說明耳瘡反覆發作、流膿之特徵,並認為與風濕邪氣鬱滯血氣相關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耳瘡之發病機制主要與以下因素相關:
- 風熱外襲:足少陰腎經循行於耳,若腎經氣血不足,風熱之邪乘虛侵襲,循經上擾耳竅,與局部血氣相搏,遂致耳部紅腫熱痛,甚則化膿潰爛。
- 肝膽濕熱:肝膽經脈亦絡於耳,若情志失調或飲食不節,導致肝膽濕熱內蘊,濕熱之邪上蒸耳竅,則見耳瘡焮紅腫痛,或破潰流黃稠膿水。
- 三焦鬱火:三焦氣機不暢,火熱內鬱,上炎耳部,可致耳瘡反覆發作,伴見口苦、煩躁等症。
- 風濕搏結:風濕邪氣客於耳部,與血氣相搏,纏綿難癒,故耳瘡時發時止,瘡面濕爛滲液。
臨床表現
耳瘡之主要症狀包括:
- 耳部焮紅腫脹,灼熱疼痛
- 瘡面破潰後可流黃白膿液,或結痂反覆
- 或見耳周皮膚濕爛、瘙癢
- 嚴重者可伴發熱、頭痛等全身症狀
辨證論治
中醫治療耳瘡,首重辨明病因,常見證型與治法如下:
-
風熱犯耳證
- 主症:耳瘡初起,紅腫熱痛,或伴發熱惡風
- 治法:疏風清熱,解毒消腫
- 方藥:五味消毒飲加減(金銀花、野菊花、蒲公英、紫花地丁、天葵子)
-
肝膽濕熱證
- 主症:耳瘡焮痛劇烈,膿液黃稠,口苦咽乾
- 治法:清瀉肝膽濕熱
- 方藥:龍膽瀉肝湯(龍膽草、黃芩、梔子、澤瀉、車前子等)
-
血熱毒蘊證
- 主症:耳瘡腫硬紫暗,疼痛劇烈,膿血夾雜
- 治法:涼血解毒,化瘀排膿
- 方藥:黃連解毒湯合仙方活命飲加減
-
風濕鬱滯證
- 主症:耳瘡反覆發作,滲液淋漓,瘙癢不適
- 治法:祛風除濕,和血止癢
- 方藥:消風散(荊芥、防風、蟬蛻、苦參等)
其他療法
除內服湯藥外,中醫亦常配合外治法以增強療效:
- 外敷藥:金黃散、青黛散調敷患處,以清熱解毒、消腫止痛
- 熏洗法:用野菊花、蒲公英煎湯熏洗患耳,以清熱燥濕
- 針刺法:選取聽會、翳風、合谷等穴,以疏經通絡、清泄熱毒
耳瘡之治療需根據病情輕重及體質差異靈活施治,以達標本兼顧之效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