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耳瘡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耳瘡,中醫病名。《諸病源候論》卷二十九:「足少陰為腎之經,其氣通於耳。其經虛,風熱乘之,隨脈入於耳,與血氣相搏,故耳生瘡。」或由肝、膽、三焦濕熱上沖所致。症見一耳或兩耳生瘡,焮紅腫痛,或破流膿水。又《太平聖惠方》卷八十九:瘡生於兩耳,時差時發,亦有濃汁,如此,是風濕搏於血氣所生。治宜瀉火、解毒、止痛。用龍膽瀉肝湯、五味消毒飲等加減。

耳瘡是一種耳部疾病,多由風熱、濕熱等外邪侵襲所致。臨床表現為耳部發紅、腫痛,或有膿水流出。治療上以清熱解毒、消腫止痛為主,可用龍膽瀉肝湯、五味消毒飲等中藥治療。

耳瘡的發病原因較為複雜,主要與以下因素有關:

  1. 外邪侵襲:風熱、濕熱等外邪侵襲人體,可導致耳部發炎、腫痛。
  2. 肝膽濕熱:肝膽濕熱上蒸,可導致耳部發炎、腫痛。
  3. 血虛風燥:血虛風燥,可導致耳部皮膚乾燥、皸裂,進而引起感染。
  4. 其他因素:如糖尿病、免疫力低下等,也可能導致耳瘡的發生。

耳瘡的臨床表現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:

  1. 耳部發紅、腫痛:耳部皮膚發紅、腫脹,並伴有疼痛感。
  2. 耳內流膿:耳內有膿性分泌物,並伴有臭味。
  3. 聽力下降:耳部發炎、腫痛,可導致聽力下降。
  4. 其他症狀:如頭痛、發熱、全身乏力等。

耳瘡的治療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:

  1. 中醫治療:中醫認為,耳瘡多由風熱、濕熱等外邪侵襲所致,因此治療上以清熱解毒、消腫止痛為主。常用中藥有龍膽瀉肝湯、五味消毒飲等。
  2. 西醫治療:西醫認為,耳瘡多由細菌感染引起,因此治療上以抗菌消炎為主。常用藥物有頭孢菌素、阿莫西林等。
  3. 手術治療:對於嚴重的耳瘡,可通過手術切除膿腫,以改善症狀。

耳瘡的預防方法主要有以下幾點:

  1. 保持耳部清潔:勤洗耳,避免耳部感染。
  2. 避免接觸外界刺激:避免接觸風寒、濕熱等外界刺激。
  3. 增強免疫力:提高自身免疫力,可減少耳瘡的發生。

耳瘡是一種常見的耳部疾病,如果出現耳部發紅、腫痛等症狀,應及早到醫院就診,以免延誤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