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耳出血水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耳出血水
耳出血水,又稱「耳衄」,屬中醫耳科病症之一,首見於《徐氏醫書六種》卷七。此症以耳竅出血或滲出血水為主要表現,多與臟腑功能失調、經絡氣血逆亂相關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耳為腎之竅,又為宗脈之所聚,與肝膽、心、脾等臟腑關係密切。耳出血水之成因可分為以下幾類:
- 肝火上炎:情志不遂,肝鬱化火,火熱上攻耳竅,灼傷絡脈,迫血妄行。
- 腎陰虧虛:腎陰不足,虛火內生,上擾清竅,損及耳絡而致出血。
- 氣血兩虛:脾虛失統,氣不攝血,血溢脈外,滲出耳竅。
- 外傷或熱毒侵襲:耳部受外力損傷,或風熱邪毒侵襲,燔灼氣血,絡破血溢。
臨床表現
- 耳竅出血,量多者為鮮紅色,量少者可見血水滲出。
- 或伴耳痛、耳鳴、眩暈、口苦咽乾等兼症。
- 若因虛火所致,可見潮熱盜汗、腰膝痠軟;若因肝火,則見煩躁易怒、頭痛目赤。
辨證論治
中醫治療以辨證為本,分型施治:
- 肝火上炎證
- 治法:清肝瀉火,涼血止血。
- 方藥:龍膽瀉肝湯加減,酌加茜草、側柏葉等止血之品。
- 腎陰虧虛證
- 治法:滋陰降火,養血止血。
- 方藥:知柏地黃丸合二至丸,輔以阿膠、旱蓮草。
- 氣血兩虛證
- 治法:益氣健脾,養血攝血。
- 方藥:歸脾湯加減,佐以仙鶴草、血餘炭。
- 外傷或熱毒證
- 治法:清熱解毒,化瘀止血。
- 方藥:五味消毒飲合桃紅四物湯,外以黃連膏塗敷。
古籍記載與理論依據
《靈樞·口問》云:「耳者,宗脈之所聚也。」指出耳與全身經絡氣血相通。《證治準繩·雜病》亦載:「耳衄者,血自耳中出。」強調耳衄與臟腑火熱或虛損相關。歷代醫家多從肝腎論治,兼顧調和氣血,以達標本兼治之效。
此症雖以局部出血為顯,然中醫重視整體調理,透過辨證探求根本,方能有效止衄固本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