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耳閉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耳閉
病證名,首見於《素問·生氣通天論》:「……耳閉不可以聽。」意指耳竅氣機閉塞,導致聽力減退,耳內悶脹如堵,聞聲不真。此證多與少陽三焦經氣鬱滯相關,蓋三焦主司氣化,若氣機失調,則清竅壅塞,發為耳閉。
病因病機
耳閉之成因,可分為外感與內傷兩類:
- 外感邪氣:風、寒、濕、熱等外邪侵襲少陽經脈,阻滯氣血,致耳竅失於濡養。
- 內傷情志:憂思鬱怒,肝氣鬱結,三焦氣機不暢,上擾耳竅;或脾胃虛弱,清陽不升,濁陰上蒙,亦能致閉。
- 痰瘀阻絡:痰濕內蘊,或氣滯血瘀,阻塞耳部經絡,使氣血不得上承。
證型辨析
《景嶽全書》卷二十七提出耳閉五類,可資參考:
- 火閉:多因肝膽火熾或三焦鬱熱上攻,症見耳悶脹痛、面赤口苦。
- 氣閉:情志不舒,氣機鬱滯,耳內如物阻隔,胸脅脹滿。
- 邪閉:外感風寒濕熱,耳竅受邪,兼見惡寒發熱、鼻塞流涕。
- 竅閉:耳垢積聚或異物堵塞,屬外因所致,需排除實物阻滯。
- 虛閉:氣血虧虛或腎精不足,耳失所養,聽力漸退,伴頭暈耳鳴。
治法概要
中醫治耳閉,首重辨證:
- 疏風通竅:外感者,選用辛夷、蒼耳子、川芎等宣散表邪。
- 調氣開鬱:氣滯者,以柴胡、香附、鬱金疏理少陽。
- 化痰逐瘀:痰瘀為患,可用半夏、陳皮、丹參通絡化濁。
- 補虛培本:虛證當益氣養血(如黃芪、當歸)或補腎填精(如熟地、磁石)。
相關典籍延伸
耳閉與「耳聾」證候相近,然閉者多屬氣機暫滯,聾者常為久病虛損,二者可相互轉化。古籍如《醫林改錯》強調瘀血致聾,《證治準繩》則詳論虛實辨治,臨證需互參細究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