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惡子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惡子
惡子,又稱惡阻,為中醫婦科常見病名,首見於《產寶百問》。此症主要發生於妊娠早期,以噁心嘔吐、厭食、頭暈乏力等為主要表現,屬妊娠病範疇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惡子的發生與衝脈之氣上逆、胃失和降密切相關。妊娠後,陰血下聚養胎,衝脈氣盛,循經上逆犯胃,導致胃氣不降,反隨衝氣上逆,故見嘔惡。其病機關鍵在於:
- 肝胃不和:情志失調或素體肝旺,肝氣橫逆犯胃,胃氣上逆。
- 脾胃虛弱:孕後血聚養胎,脾胃氣血相對不足,運化失職,痰濕內停,上泛為嘔。
- 痰濕中阻:脾虛生濕,痰飲內停,阻滯中焦,胃氣不得下行。
臨床表現
惡子以妊娠早期(多見於6-12周)出現的噁心嘔吐為主症,可伴隨以下症狀:
- 厭食、聞食即吐
- 口淡或口苦
- 頭暈體倦
- 胸悶脘痞
- 舌苔薄白或膩,脈滑或弦滑
證型分類
根據病機不同,惡子可分為以下常見證型:
- 肝胃不和證
- 主症:嘔吐酸水或苦水,胸脅脹滿,噯氣嘆息。
- 舌脈:舌紅苔薄黃,脈弦滑。
- 脾胃虛弱證
- 主症:嘔吐清水或食糜,神疲乏力,脘腹脹悶。
- 舌脈:舌淡苔白,脈緩滑無力。
- 痰濕中阻證
- 主症:嘔吐痰涎,口中黏膩,心悸氣短。
- 舌脈:舌苔白膩,脈滑或濡。
中醫治療原則
治療以調和衝任、降逆止嘔為主,根據證型配伍:
- 肝胃不和:疏肝和胃,方用橘皮竹茹湯或蘇葉黃連湯加減。
- 脾胃虛弱:健脾和胃,方選香砂六君子湯。
- 痰濕中阻:化痰除濕,常用小半夏加茯苓湯。
古籍記載
《婦人大全良方》提及:「妊娠惡阻病,由胃氣怯弱,中脘停痰」,強調痰濕與胃虛為致病之因;《景岳全書》則指出:「凡惡阻多由胃虛氣滯」,進一步闡明胃氣失和的重要性。
惡子為妊娠期常見生理反應,輕者可不藥而緩,若嘔吐劇烈,需辨證施治,以免耗傷氣陰,影響胎元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