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惡疰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惡疰

惡疰為中醫病名,屬「疰病」之一類,指人體正氣虛弱時,遭受惡毒之氣侵襲,邪氣深入經絡,流竄心腹,導致往來遊走性疼痛的病症。此病名首見於《太平聖惠方》,其卷五十六記載:「惡疰者,是惡毒之氣也,人體虛者受之。毒氣入於經絡,遂流移心腹,其狀往來擊痛,痛不一處,故名惡疰也。」

病因病機

惡疰的成因主要與「正虛邪侵」相關:

  1. 正氣不足:患者素體虛弱,或久病耗傷氣血,衛外不固,易受外邪侵襲。
  2. 惡毒之氣:外界瘴癘穢濁之氣,或屍毒、疫毒等不正之氣,乘虛而入,侵襲經絡臟腑。
  3. 邪氣流注:毒氣內侵後,隨經絡流竄,阻滯氣血,導致氣血運行不暢,發為遊走性疼痛。

臨床表現

惡疰的典型症狀為「往來擊痛」,特點如下:

  • 疼痛部位不固定,遊走不定,或見於心腹,或發於四肢。
  • 痛勢劇烈,如錐刺、如絞結,反覆發作。
  • 可伴隨寒熱交作、精神萎靡、面色晦暗等全身症狀。

鑒別診斷

惡疰需與其他「疰病」相區別:

  • 屍疰:多與接觸屍氣或傳染病相關,症狀類似癆瘵,見羸瘦、潮熱、傳染性強。
  • 風疰:風邪為患,疼痛多伴麻木、拘急,與風邪善行數變特性相關。
  • 鬼疰:古人認為與「邪祟」相關,症狀多見神志異常、幻覺等。

治療方藥

歷代醫家針對惡疰的治療,以「解毒通絡、扶正祛邪」為原則,常用方劑包括:

  1. 牛黃散:清熱解毒、開竅醒神,適用於惡疰兼見神昏譫語者。
  2. 惡疰腹痛方:專治惡疰心腹刺痛,多選用活血化瘀、行氣止痛之品,如當歸、延胡索等。
  3. 其他治法:若兼氣血兩虛,可配合黃芪、人參等益氣扶正;若毒盛瘀阻,可加用乳香、沒藥以散瘀通絡。

相關記載

惡疰的概念與古代對「疰病」的認識密切相關。除《太平聖惠方》外,《諸病源候論》亦提及「疰」為邪氣連滯停住,病程纏綿。後世醫家進一步將疰病分類,惡疰屬其中急重者,強調其毒邪特性與正虛病機。

此病反映了中醫對「毒邪致病」及「正氣存內,邪不可干」的理論體系,臨床需辨明邪正虛實,方能對證施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