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惡中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惡中
定義與病因
惡中為中醫病名,屬「類中風」之一,因外感不正之氣(如穢濁、瘴癘、屍氣等)侵襲人體,導致氣機逆亂、閉阻清竅而發病。此症首見於明代龔廷賢《萬病回春》,又名「中惡」,多因身處陰冷穢濁之地(如古墓、荒廟、久閉冷屋),邪氣乘虛內犯,擾亂心神,閉塞經絡所致。
臨床表現
- 陽氣遏阻:手足逆冷,肌膚粟起(寒毛豎立),頭面青黑,為氣血運行受阻之象。
- 神識異常:精神不守,錯言妄語,甚則牙關緊閉、昏暈不知人,屬邪蒙心包之證。
- 發病急驟:卒然昏仆,與中風相似,但無口眼喎斜、半身不遂等中風典型症狀,故歸類為「類中風」。
治法與方藥
- 急救開竅:
- 急以芳香開竅之品通閉醒神,如《萬病回春》主張用「蘇合香丸」灌服,取其辛香透達、辟穢化濁之效。
- 《醫學心悟》則推薦「蔥薑湯」(蔥白、生薑煎湯)溫通陽氣,散寒解表,促邪外透。
- 調和氣機:
- 神識稍蘇後,可用《醫宗必讀》之「調氣平胃散」(蒼朮、厚朴、陳皮、甘草、藿香、木香、烏藥、香附)理氣化濕、和中醒脾。
- 《醫學心悟》另載「神術散」(蒼朮、藁本、白芷、細辛、羌活、川芎、甘草、生薑、蔥白)疏風散寒、宣通表裏,適用於邪氣未盡者。
病機探討
惡中之核心病機為「穢濁閉竅」,與中醫「癘氣致病」理論相關。此類邪氣非六淫常邪,而屬「異氣」,易直中三陰,尤以手少陰心、足厥陰肝為甚。心主神明,受邪則神昏譫語;肝主疏泄,氣機鬱閉則面青肢冷。治療上首重芳香開泄,佐以溫通行氣,使邪從竅解、氣血得復。
鑒別診斷
需與「中風」(真中風)區分:
- 真中風:多因內風動越,常見肝陽上亢病史,發病後多有偏癱、舌強等後遺症。
- 惡中:因外邪誘發,無內傷基礎,以神昏、寒象為主,醒後無癱瘓之虞。
相關條目
惡中與「中惡」證治相通,然「中惡」範圍更廣,涵蓋一切穢惡之氣所致急症,如《肘後方》用「還魂湯」(麻黃、杏仁、甘草)治卒死,亦屬此類。惡中專指類中風表現者,為中惡之一種特殊類型。
(按:本文所述方藥需依具體證候加減,臨床應用當遵醫囑。)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