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惡障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惡障
惡障為中醫眼科證名,指翳膜渾厚肥大,嚴重遮蔽黑睛(角膜)及瞳神(瞳孔),導致視力完全喪失之病症。此證首載於明代傅仁宇所著《審視瑤函》卷三,屬外障眼病中之重證,多因風熱毒邪壅盛,或臟腑積熱上攻,氣血瘀滯於目絡所致。
病因病機
- 風熱毒邪侵襲:外感風熱之邪,鬱久化毒,上犯目竅,灼傷黑睛,致使翳膜增生。
- 臟腑積熱:多與肝膽火熾、脾胃濕熱相關。肝開竅於目,若肝經鬱火循經上炎,或脾胃濕熱熏蒸,皆可導致目絡瘀阻,翳障凝結。
- 氣血失和:久病體虛或外傷後,氣血運行不暢,目失所養,痰瘀互結,形成厚翳。
臨床表現
- 翳膜特徵:翳障厚濁如凝脂,色澤灰白或黃濁,覆蓋整個黑睛,甚至凸出表面,堅硬難消。
- 視覺症狀:初起或見視物模糊,漸至光感消失,終至「盲無所見」。
- 伴隨證候:或見眼瞼紅腫、畏光流淚、頭痛目赤等實熱之象;若病久則可能兼見陰虛火旺或氣血兩虧之候。
鑑別診斷
- 冰瑕翳:翳薄如冰,輕微遮睛,視力未全損。
- 雲翳:翳如雲霧,較惡障淺薄,視力部分受損。
惡障之翳較二者更為深重,預後多不良。
治法與方藥
傳統中醫治療以內服外治並行,然惡障屬頑疾,療效常受限:
-
內治法
- 瀉火解毒:黃連解毒湯(《外臺秘要》)合龍膽瀉肝湯(《醫方集解》),清肝膽實火、化濕熱瘀毒。
- 活血消翳:歸芍紅花散(《審視瑤函》),當歸、赤芍、紅花等活血通絡,配伍生地、連翹涼血散瘀。
- 滋陰退翳:若後期陰虛翳留,可用滋陰退翳湯(《眼科纂要》),如玄參、麥冬養陰,木賊、蟬蛻退翳。
-
外治法
- 點眼藥:選用琥珀散(《醫宗金鑒》)或硇砂煎(《聖濟總錄》)化腐消翳,然須防藥性峻烈傷目。
- 針刺療法:取睛明、攢竹等穴,配合太陽穴放血,以泄熱通絡。
古籍記載
《審視瑤函》提及:「惡障之症,最為兇險,翳厚色昏,覆瞳掩睛,藥力難及。」指出此證頑固難愈,強調早期辨治之重要性。
惡障反映中醫對重症眼疾的深刻認識,其辨證結合臟腑、氣血理論,雖現代臨床多以手術為主,然古籍治法仍具參考價值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