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便腸垢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便腸垢是指大腸濕熱的病證,造成大便排出垢膩腐敗物質。這種情況通常出現在患有熱瀉、熱痢等病的人身上。

根據《金匱要略.五臟風寒積聚病脈證並治》記載:若大腸有寒,大便常為鶩溏;若大腸有熱,大便則會排出垢膩腐敗物質。

《醫學入門》卷五中提到:腸垢即為便腸垢,代表腸道內有濕熱的情況,而鴨溏則代表腸道有寒冷的病症。

《諸病源候論.痢病諸候》中解釋了便腸垢的成因:由於熱痢蘊積,腸道內滑膜變得虛滑,因此會出現下痢並帶有便腸垢的現象。

治療便腸垢的方法主要是清熱利濕、潤腸通便。常用的方藥包括葛根芩連湯、白頭翁湯、茵陳蒿湯等。

此外,預防便腸垢的關鍵是要注意飲食衛生。避免食用辛辣刺激、油膩和生冷的食物,多攝取新鮮蔬菜和水果,保持大便通暢。

腸垢、熱瀉、熱痢等相關術語的詳細定義和說明,可以參考其他相關資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