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便腸垢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便腸垢

便腸垢為中醫證名,指大便中夾雜垢膩腐敗物質,多因大腸濕熱蘊結所致,常見於熱瀉、熱痢等病症。此證最早見於《金匱要略·五臟風寒積聚病脈證並治》,其中明確指出:「大腸有寒者,多鶩溏;有熱者,便腸垢。」說明大腸受寒則大便溏泄如鴨糞(鶩溏),而大腸有熱則排泄腸垢,反映濕熱內蘊的病機特點。

病因病機
便腸垢的形成,主要與大腸濕熱有關。濕熱之邪蘊結腸道,影響大腸傳導功能,導致腸中穢濁物質與熱邪相搏,腐敗化濁,隨大便排出而成垢膩狀。此外,飲食不節,過食肥甘厚味或生冷辛辣,亦可助濕生熱,進一步加重腸道濕熱積滯。《諸病源候論·痢病諸候》提到:「由熱痢蘊積,腸間虛滑,所以因下痢而便腸垢也。」指出熱痢日久,腸道氣機失調,虛滑不固,濕熱穢濁下迫,因而形成便腸垢。

臨床表現
患者除大便中夾雜垢膩腐敗物外,常伴隨以下症狀:

  1. 排便異常:大便黏滯不爽,或瀉下急迫,肛門灼熱。
  2. 腹部不適:腹脹腹痛,按之或有壓痛,腸鳴漉漉。
  3. 全身症狀:身熱煩渴,小便短赤,舌紅苔黃膩,脈滑數。

相關病症辨析

  1. 熱瀉:多因暑濕或飲食不潔所致,瀉下黃褐臭穢,肛門灼痛,與便腸垢同屬濕熱為患,但熱瀉以瀉泄為主,便腸垢則突出穢濁垢膩的排泄物特徵。
  2. 熱痢:痢下赤白膿血,裡急後重,便腸垢可為其伴隨症狀,但亦有無膿血而純下垢膩者,如《醫學入門》所言:「腸垢即熱瀉」,說明二者病機相通。
  3. 鶩溏:與便腸垢相對,屬大腸有寒之證,大便溏薄如鴨糞,無臭穢垢膩,呈現寒濕內停之象。

治療原則
中醫治療便腸垢以清熱化濕、調和腸道為主,常用方劑如:

  • 葛根芩連湯:清解腸道濕熱,適用於熱瀉伴便腸垢者。
  • 芍藥湯:調氣行血、清熱解毒,適用於熱痢夾雜腸垢。
  • 枳實導滯丸:消導積滯、清利濕熱,適用於飲食積滯化熱所致的便腸垢。

古籍論述
除《金匱要略》外,《醫學入門》進一步區分:「腸垢即熱瀉,鴨溏即寒瀉」,強調便腸垢與寒性泄瀉的鑑別。《諸病源候論》則從痢病角度闡述其成因,指出熱痢蘊積與腸垢生成的關聯。

便腸垢作為濕熱蘊腸的典型表現,不僅反映大腸傳導失常,亦提示體內濕熱穢濁的病理狀態,臨床需結合整體辨證,以明病機,對證施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