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背腧穴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背腧穴

背腧穴,又稱「背俞穴」,為中醫經穴分類之一,指位於背部足太陽膀胱經上,與五臟六腑相應的特定穴位。此類穴位不僅反映臟腑氣血盛衰,亦為診斷與治療內臟疾病的重要施治部位。

背腧穴的理論基礎

背腧穴的分布依據《靈樞·背腧》記載,其位置與相應臟腑在體表的投影區域相近,並通過經絡與臟腑直接聯繫。中醫認為,臟腑之氣輸注於背腰部,故刺激背腧穴可調節對應臟腑功能,達到「從外治內」的效果。

背腧穴的命名與定位

背腧穴的命名多直接對應臟腑,如「肺俞」「心俞」「肝俞」「脾俞」「腎俞」等,共計十二穴,左右對稱分布於脊柱兩側,約當第1胸椎至第5腰椎棘突下旁開1.5寸處。其具體定位如下:

  1. 肺俞:第3胸椎棘突下,旁開1.5寸。
  2. 心俞:第5胸椎棘突下,旁開1.5寸。
  3. 肝俞:第9胸椎棘突下,旁開1.5寸。
  4. 膽俞:第10胸椎棘突下,旁開1.5寸。
  5. 脾俞:第11胸椎棘突下,旁開1.5寸。
  6. 胃俞:第12胸椎棘突下,旁開1.5寸。
  7. 三焦俞:第1腰椎棘突下,旁開1.5寸。
  8. 腎俞:第2腰椎棘突下,旁開1.5寸。
  9. 大腸俞:第4腰椎棘突下,旁開1.5寸。
  10. 小腸俞:第1骶椎棘突下,旁開1.5寸。
  11. 膀胱俞:第2骶椎棘突下,旁開1.5寸。

背腧穴的臨床應用

背腧穴廣泛運用於針灸、推拿、艾灸等療法,主要功能包括:

  • 診斷作用:通過按壓背腧穴,觀察壓痛、結節或溫度變化,可輔助判斷臟腑病變。
  • 治療作用
    • 調節臟腑功能:如「肺俞」治咳嗽、「胃俞」治消化不良。
    • 疏通經絡氣血:艾灸「腎俞」可溫補腎陽,針刺「肝俞」能疏肝解鬱。
    • 結合募穴使用:背腧穴與胸腹部的募穴(如「中脘」配「胃俞」)前後呼應,形成「俞募配穴法」,增強療效。

背腧穴與其他穴位的關係

背腧穴屬「陽經穴位」,與屬「陰經」的募穴互為表裡,體現中醫「陰陽相配」的理論。此外,背腧穴亦常與「八會穴」(如「膈俞」為血會)或特定穴配伍,深化治療層次。

背腧穴的運用,彰顯中醫「整體觀」與「經絡學說」的結合,為內科雜病及慢性調理的重要取穴依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