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惡血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名詞介紹
惡血,中醫名詞。
- 惡(è)血:指瘀血,壞血,因病損而鬱積的血。屬病理產物,又能進一步導致其它病變。《靈樞.邪氣臟腑病形》:「有所墮墜,惡血留內。」
- 惡(wù)血:厭惡出血。《素問.血氣形志》:「刺少陽,出氣惡血。」
惡血是指因病損而鬱積的血,屬病理產物,又能進一步導致其它病變。《靈樞.邪氣臟腑病形》:「有所墮墜,惡血留內。」
惡血的形成原因很多,主要有以下幾點:
- 外傷:外傷導致血管破裂,血液流出,形成瘀血。
- 內傷:內傷導致臟腑功能失調,氣血運行不暢,血液淤積,形成瘀血。
- 情志不遂:情志不遂導致氣機郁滯,血行不暢,形成瘀血。
- 飲食不節:飲食不節導致脾胃功能失調,運化失常,水濕停留,血液黏稠,形成瘀血。
- 久病不愈:久病不愈導致氣血耗損,血液不足,運行不暢,形成瘀血。
惡血的臨床表現主要有以下幾點:
- 疼痛:惡血阻滯經絡,氣血運行不暢,可引起疼痛。疼痛的部位多與病變的臟腑有關。
- 腫脹:惡血阻滯經絡,氣血運行不暢,可引起局部腫脹。腫脹的部位多與病變的臟腑有關。
- 瘀斑:惡血阻滯經絡,氣血運行不暢,可引起皮膚出現瘀斑。瘀斑的顏色多為紫紅色或青黑色。
- 麻木:惡血阻滯經絡,氣血運行不暢,可引起局部麻木。麻木的部位多與病變的臟腑有關。
- 其他:惡血還可引起其他臨床表現,如發熱、出血、心悸、胸悶、氣短等。
惡血的治療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:
- 活血化瘀:活血化瘀是治療惡血的主要方法。常用的活血化瘀藥物有丹參、赤芍、桃仁、紅花、川芎等。
- 行氣止痛:行氣止痛是治療惡血的輔助方法。常用的行氣止痛藥物有香附、延胡索、白芷、乳香、沒藥等。
- 消腫散結:消腫散結是治療惡血的輔助方法。常用的消腫散結藥物有金銀花、蒲公英、連翹、大黃、芒硝等。
- 其他: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,還可採用其他治療方法,如針灸、推拿、拔罐、刮痧等。
惡血的預防方法主要有以下幾點:
- 避免外傷。
- 調節情志,保持心情舒暢。
- 飲食清淡,不吃辛辣刺激、油膩生冷的食物。
- 適當運動,增強體質。
- 定期體檢,早發現早治療。
惡血是一種常見的病理產物,如果不及時治療,可導致嚴重的後果。因此,大家一定要重視惡血的預防和治療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