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惡血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惡血之中醫概念詳解

一、惡(è)血:瘀血與壞血之病理產物
惡血於中醫理論中,屬「瘀血」範疇,指因外傷、內傷或氣血運行失常而滯留體內之敗壞血液。《靈樞·邪氣臟腑病形》提及:「有所墮墜,惡血留內」,強調外力損傷導致血液離經,積於經絡臟腑,形成病理產物。此類惡血特徵如下:

  1. 成因

    • 外傷瘀滯:跌打損傷、撞擊挫傷,使脈絡破裂,血溢脈外而成瘀。
    • 氣滯血瘀:情志不遂、氣機阻滯,影響血行,如《臨證指南醫案》云:「初病在氣,久必入血」。
    • 寒凝血瘀:寒邪客於經脈,血遇寒則凝,如《素問·調經論》言:「寒氣客於經脈之中,則血泣不通」。
    • 熱毒壅血:溫病熱入營血,煎灼津液,血稠成瘀,甚則化腐為癰膿。
  2. 病機與表現
    惡血停積,阻礙氣血運行,可引發多種病證:

    • 局部徵象:疼痛固定如針刺、腫塊青紫、肌膚甲錯(乾枯脫屑)。
    • 全身影響:面色黧黑、舌質紫暗或有瘀斑、脈澀。若惡血久鬱化熱,可見發熱、煩渴;瘀阻心脈則胸痹,瘀阻胞宮則經閉痛經。
  3. 經典論述
    《血證論》指出:「瘀血在經絡臟腑之間,則周身作痛」,強調惡血致病之廣泛性。另《醫林改錯》專論瘀血證治,創立「血府逐瘀湯」等方劑,以活血化瘀為治則。


二、惡(wù)血:刺絡療法之禁忌原則
《素問·血氣形志》提出「刺少陽,出氣惡血」,此處「惡血」讀作「wù」,意指治療時需避免過度出血,反映中醫針刺之精細調控:

  1. 針刺與氣血關係
    少陽經主樞機,氣多血少,故刺法以疏泄氣機為主,若強行放血恐耗傷營陰。此與「刺太陽,出血惡氣」(血多氣少,宜出血而慎泄氣)形成對比,體現「因人、因經制宜」之治療思想。
  2. 臨床應用
    如「絡刺」療法雖可祛瘀通絡,但需辨明氣血盛衰:

    • 氣虛血弱者忌放血,防其更傷正氣。
    • 實熱瘀結者,可於委中、十宣等穴點刺出血,以瀉熱逐瘀,如《針灸大成》載:「血實宜決之」。

三、惡血之治法舉隅
中醫針對惡血(瘀血)之治療,以「活血化瘀」為大法,結合病因而異:

  • 行氣活血:如血府逐瘀湯,治氣滯血瘀之胸脅刺痛。
  • 溫經化瘀:如少腹逐瘀湯,治寒客胞宮之經行腹痛。
  • 清熱解毒化瘀:如桃核承氣湯,治熱瘀互結之蓄血證。
  • 祛瘀生新:如大黃䗪蟲丸,治乾血內結、肌膚甲錯。

結語
惡血一詞,雙音異義,既涵蓋病理之瘀血,亦涉及治法之禁忌,體現中醫理論「辨證求因」之核心。歷代醫家對其機理與應用的闡發,至今仍指導臨床實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