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噁心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噁心(中醫證名)
定義與病機
噁心,又稱「惡心」,指胃氣上逆、泛惡欲吐之證,屬中醫「嘔吐」範疇。其病位在胃,與脾、肝、腎等臟腑功能失調相關,多因外邪侵襲、飲食不節、情志失調或內傷虛損所致。《諸病源候論》云:「心下有停水積飲」或「水飲之氣上乘於心,復遇冷氣相加」,導致火氣不宣、心裡淡淡然欲吐,即為噁心。《羅氏會約醫鏡》進一步闡述:「胃口作逆,兀兀欲吐而不能嘔,覺難刻過」,並分述其病因包括寒、食、痰、火邪、穢氣、陰濕及外感邪氣等。
病因分型與辨證
-
實證噁心
- 寒邪犯胃:多因外感寒邪或過食生冷,症見噁心伴胃脘冷痛、喜溫畏寒,舌淡苔白,脈沉緊。治宜溫中散寒,方用理中湯或吳茱萸湯。
- 痰濕中阻:因脾失健運,痰飲內停,症見噁心嘔涎、胸脘痞悶,苔白膩,脈滑。治宜燥濕化痰,方用二陳湯合平胃散。
- 食滯胃脘:因暴飲暴食,症見噁心噯腐、脘腹脹滿,舌苔厚膩,脈滑實。治宜消食導滯,方用保和丸或枳實導滯丸。
- 肝胃鬱熱:因情志不遂、肝火犯胃,症見噁心口苦、脅脹煩躁,舌紅苔黃,脈弦數。治宜疏肝和胃,方用左金丸或柴胡疏肝散加黃芩、梔子。
-
虛證噁心
- 脾胃虛弱:因久病或勞倦傷脾,症見噁心納呆、神疲乏力,舌淡脈弱。治宜健脾和胃,方用香砂六君子湯。
- 脾腎虛寒:因陽氣衰微,症見噁心畏寒、四肢不溫,脈沉遲。治宜溫補脾腎,方用理陰煎或附子理中湯。
外感與特殊證型
- 暑濕犯胃:夏季常見,症見噁心頭重、身熱煩渴,治宜清暑化濕,方用藿香正氣散或竹葉石膏湯。
- 穢濁之氣:觸及腐臭異味後突發噁心,宜芳香辟穢,用玉樞丹或藿香佩蘭湯。
治療原則
中醫強調「辨證求因」,實證以祛邪為主(如散寒、化痰、消食、清熱),虛證以扶正為要(如溫陽、益氣)。噁心若兼見嘔吐,可參照「嘔吐」條目進一步論治,如《金匱要略》中「小半夏湯」治痰飲嘔噁,或「旋覆代赭湯」治胃虛痰阻之噫氣噁心。
古籍補充
《景岳全書》指出:「噁心之由,總因胃氣為病,然有虛實之異。」《醫宗金鑒》亦載:「痰飲停心,則噁心怔忡。」均提示噁心與氣機升降、痰飲內停密切相關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