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惡食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惡食

證名

  1. 定義與病因
    惡食指患者對食物產生厭惡感,見食則惡,甚至聞到食物氣味即感不適。此證多因勞役過度、飲食失節或寒溫失調所致,導致脾胃功能受損,無法正常運化水穀精微。《內外傷辨惑論》提到:「勞役所傷及飲食失節、寒溫不適,三者俱惡食,口不知五味,亦不知五穀之味。」說明惡食與脾胃虛弱或飲食停滯密切相關。
  2. 證型與辨證

    • 實證惡食:多因飲食不節,傷食停滯所致。證見胸腹痞滿、噁心泛酸、噯氣有腐敗氣味(如敗卵臭),並伴有頭痛、發熱惡寒但身不痛。治療上,輕者宜消食導滯,如保和丸加減;重者則需吐下法以祛除積滯(《醫碥》卷二)。
    • 虛證惡食:因脾胃氣虛,運化無力,患者除惡食外,尚見身體倦怠、面色萎黃、氣短懶言等。治宜健脾益氣,方用異功散或大劑參术以補益中焦。《證治匯補》進一步指出:「惡食非止一端,有胸中痰滯者,宜忌痰以助脾;有傷食惡者,宜消化以助脾;有病久胃虛者,宜參术以健脾。」
  3. 治療方藥

    • 實證:以消導為主,常用保和丸(山楂、神麴、半夏、茯苓、陳皮、萊菔子等)加減,或配合平胃散以理氣化濕。
    • 虛證:宜補益脾胃,方如香砂六君子湯(人參、白术、茯苓、甘草、陳皮、半夏、木香、砂仁),或補中益氣湯加減,以升提中氣、恢復脾胃功能。
  4. 相關概念
    惡食亦可指「惡阻」,即妊娠期間的厭食、嘔吐症狀,屬妊娠病範疇,詳見「惡阻」條目。

總結
惡食一證,需辨明虛實,實者責之食滯,虛者責之脾弱,臨床須結合全身症狀細審病機,方能對證施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