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惡肉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惡肉
病名
- 《肘後方》卷五記載:「惡肉病者,身中忽有肉,如赤小豆粒突出,便長如牛馬乳,亦如雞冠狀,亦宜服漏蘆湯,外可以燒鐵烙之,日三烙,令燒焦,以升麻膏敷之。」此病泛指皮膚或肌肉組織異常增生之症,如疣贅、疤痕疙瘩(蟹足腫)等。其特徵為局部突起,形狀不一,或如豆粒,或如乳狀、雞冠狀,色澤多偏赤。
中醫治療此病,首重外治,如以燒烙法(古代以燒紅鐵器烙之,現代多以電灼或雷射替代)、熏洗法、針刺放血、艾灸等,使惡肉焦枯脫落。外敷藥常用升麻膏,取其清熱解毒、消腫散結之效。內服藥則以漏蘆湯為主,該方具活血化瘀、軟堅散結之功,適用於熱毒壅滯、氣血凝結之證。
- 《外科理例》卷一提出:「惡肉者,腐肉也。癰疽潰後,腐肉凝滯,必須去之,推陳致新之意。」此處「惡肉」專指瘡瘍潰後所生之腐肉,即壞死或異常增生之肉芽組織。此類惡肉若不祛除,易阻礙新肌生長,故中醫外科強調「去腐生新」,常用蝕瘡法,如以白降丹、紅升丹等化腐拔毒,或施以刀針剔除,再敷生肌散類藥物,促進瘡口癒合。
中醫病機分析
惡肉之形成,多因氣血失和、痰瘀互結,或熱毒蘊積所致。
- 氣滯血瘀:情志不暢或外傷,致氣血運行不暢,瘀血凝滯,日久成塊。
- 痰濕凝聚:脾虛濕盛,痰濁內停,與熱毒相搏,結於肌膚。
- 熱毒熾盛:瘡瘍潰後,餘毒未清,腐肉不脫,阻礙生肌。
治療原則
- 外治:以蝕瘡、烙法、灸法等直接祛除惡肉,輔以清熱解毒、活血生肌之外敷藥。
- 內治:依證型選方,如活血化瘀(桃紅四物湯)、化痰散結(二陳湯合消瘰丸)、清熱解毒(黃連解毒湯)等,標本兼治。
古籍參考
- 《醫宗金鑒》提及惡肉屬「外科頑疾」,強調「去腐務盡,生肌宜速」。
- 《外科正宗》載有「三品一條槍」等方,專治惡肉頑瘡,以砒霜等峻藥蝕瘡去腐,但需謹慎使用。
惡肉之治,貴在辨證精準,外治與內服相輔,方能收效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