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惡人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惡人

惡人為中醫病狀名,指患者出現厭煩他人、偏好獨處的證候。此證多因內熱鬱積或正氣虛衰所致,屬情志與生理交互影響的病理表現,與臟腑氣機失調密切相關。

病因病機

  1. 內熱鬱積

    • 《素問·陽明脈解》提及:「陽明厥則喘而惋,惋則惡人。」指出陽明經氣逆亂時,熱邪上擾心神,可致胸悶煩躁(「惋」),進而惡見人聲。
    • 陽明屬胃與大腸,若胃火熾盛或腸腑積熱,循經上衝,擾及心神,則易生厭世避人之態。
  2. 正氣衰微

    • 氣血虧虛或陽氣不足者,心神失養,對外界刺激耐受降低,稍受干擾即感疲憊,故惡與人接觸。
    • 此類患者多伴面色蒼白、聲低氣短等虛象,與《靈樞·本神》所述「肝氣虛則恐,實則怒」的虛實辨證思路相通。

相關理論延伸

  • 與五臟關聯
    • 心主神明:心火亢盛或心陰不足,均可能導致神不守舍,表現為情緒不寧、惡人。
    • 肝鬱化火:肝氣鬱結日久化火,木火刑金,可兼見咳嗽、易怒;若肝火擾心,則煩躁惡人更甚。
  • 經絡辨證
    除陽明經外,少陰心腎兩虛者亦常見類似症狀,如《傷寒論》少陰病篇描述「但欲寐」之陰陽兩虛狀態,患者多惡聞人聲。

鑑別要點

  • 實證:多見面赤、口苦、尿黃、脈數,屬熱鬱陽明或肝膽火熾。
  • 虛證:常見神疲乏力、舌淡脈弱,責之心脾兩虛或腎精虧耗。

此證需結合四診,細辨寒熱虛實,方能對證施治。歷代醫家如張仲景、李東垣等,皆從氣血陰陽失衡角度闡發此類情志病機,體現中醫「形神一體」的整體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