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惡熱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惡熱
惡熱,指患者自覺怕熱、不耐暑熱,或對環境溫度升高感到明顯不適,為中醫臨床常見症狀之一。此症多見於外感熱病、陰虛內熱或胃火亢盛等證型,其病機與陰陽失衡、邪熱內擾密切相關。
病因病機
- 外感熱病:
外邪入裡化熱,或直中陽明,導致陽明經氣分熱盛。《傷寒論》指出:「陽明病,外證雲何?答曰:身熱,汗自出,不惡寒,反惡熱也。」此為邪熱熾盛於陽明,正邪交爭,故見身熱、汗出、惡熱等症。 - 陰虛內熱:
陰液虧虛,陽氣相對偏亢,虛熱內生。《格致餘論》云:「精神外馳,嗜欲無節,陰氣耗散,陽無所附,遂致浮散於肌表之間而惡熱也。」此類患者多因久病、勞倦或房勞過度,導致陰精虧損,虛火浮越,表現為午後潮熱、五心煩熱、盜汗等。 - 胃火亢盛:
飲食不節,過食辛辣厚味,釀生胃火。《雜病廣要》引《統旨》曰:「惡熱固為陰氣之虛,而胃中有實火者,亦有惡熱之證。」胃火熾盛則消穀善飢、口乾口臭、喜冷飲,且因熱邪內積,故惡熱煩躁。
辨證要點
- 陽明熱盛:身大熱、大汗出、口大渴、脈洪大,治宜清泄陽明,如白虎湯。
- 陰虛發熱:午後或夜間熱甚,顴紅盜汗,舌紅少苔,脈細數,治宜滋陰降火,如知柏地黃丸。
- 胃火熾盛:煩渴喜冷、消穀善飢、牙齦腫痛,治宜清胃瀉火,如清胃散。
相關典籍論述
- 《溫病條辨》提到:「太陰溫病,脈浮洪,舌黃,渴甚,大汗,面赤,惡熱者,辛涼重劑白虎湯主之。」此為溫病氣分熱盛之證,需清熱生津。
- 《格致餘論》強調陰虛惡熱的治療當以補養為主,不可誤用寒涼。
惡熱一症,需結合四診詳辨虛實,實熱者清之,虛熱者滋之,方能對證施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