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惡脈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惡脈

病名
惡脈,又稱「赤脈」、「脈痹」,為中醫病名之一,最早記載於《肘後備急方》卷五。此病主要指靜脈血管局部出現發紅、疼痛,並觸之如索狀硬結的病理表現,嚴重者可見赤脈隆起,形似蚯蚓。其病因病機與外邪侵襲、氣血瘀滯密切相關,臨床治療以活血化瘀、疏通脈絡為主。

病因病機

  1. 外邪侵襲:春冬之際,風寒濕邪易侵襲人體,若惡風邪氣入於脈絡,阻滯氣血運行,則導致血液瘀滯,形成惡脈。
  2. 氣血失和:情志不暢、勞倦過度或久病體虛,皆可致氣血運行不暢,脈道壅塞,瘀血內停,發為此病。
  3. 經脈受損:外傷或長期勞損,致使局部脈絡受損,血行不暢,瘀阻成結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局部疼痛,觸之痛甚。
  • 皮膚發紅,或見赤色脈絡顯露。
  • 觸診可及硬索狀物,甚者隆起如蚯蚓狀。
  • 或伴腫脹、灼熱感,病情遷延者可見皮膚色素沉著。

辨證論治
惡脈屬中醫「血瘀證」範疇,治療當以活血化瘀、通絡散結為原則,根據病情輕重及兼證加減用藥。

  1. 內治法

    • 主方:五香湯加減(木香、沉香、乳香、麝香、藿香等),具有行氣活血、通絡止痛之效。
    • 氣滯血瘀:可加桃仁、紅花、當歸尾以增強活血之力。
    • 熱毒壅盛:局部灼熱明顯者,加黃柏、金銀花、連翹以清熱解毒。
  2. 外治法

    • 丹參膏:外敷患處,可活血散結、消腫止痛。
    • 針灸療法:取穴以局部阿是穴為主,配合血海、三陰交等穴,以通調氣血。

古籍參考
《肘後備急方》提及此病由「惡風入絡」所致,強調外邪與瘀血的關係。後世醫家進一步完善其治法,如《醫宗金鑒》載有相關方藥,並指出「脈痹者,血行不暢,結而為患」。

現代對應疾病
惡脈的臨床表現與現代醫學的「血栓性靜脈炎」相似,皆以靜脈炎症、血栓形成為特徵。然中醫治療注重整體調理,以疏通氣血為本,與西醫抗炎、抗凝療法有所不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