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惡露不絕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惡露不絕
定義與概述
惡露不絕,又稱惡露不止、惡露不盡,首見於宋代《婦人大全良方》卷二十。此症指婦女產後惡露持續超過三週仍未排盡,或排出異常之病理現象。中醫認為,產後惡露應於二至三週內自然排淨,若逾期不止,則屬病態,需辨證施治。
病因病機
中醫理論認為惡露不絕主要與下列病機相關:
- 氣虛不攝:產後元氣耗傷,脾氣虛弱,中氣下陷,衝任不固,不能攝血。
- 瘀血阻滯:產後餘血未盡,或感寒受涼,寒凝血瘀,阻滯衝任,新血不得歸經。
- 血熱內擾:產後陰血驟虛,陽氣易浮,或情志化火,或過食辛熱,熱擾衝任,迫血妄行。
辨證分型與治療
氣虛型
- 主要證候:惡露量多,色淡質稀,無臭味;面色㿠白,神疲懶言,小腹空墜;舌淡苔白,脈緩弱。
- 治療原則:補氣攝血,固衝止露。
- 代表方劑:舉元煎(人參、黃耆、白朮、升麻、炙甘草)加減。可酌加阿膠、艾葉炭、烏賊骨以增強止血之效。
- 針灸取穴:足三里、氣海、關元、三陰交,用補法加灸。
血瘀型
- 主要證候:惡露量少,淋漓不暢,色紫暗有塊;小腹疼痛拒按,塊下痛減;舌紫暗或有瘀點,脈弦澀。
- 治療原則:活血化瘀,止血調衝。
- 代表方劑:當歸益母湯(當歸、益母草、川芎、桃仁、炮薑、甘草)加減。瘀重者可加蒲黃、五靈脂;寒凝者加肉桂、吳茱萸。
- 針灸取穴:中極、血海、地機、合谷,用瀉法。
血熱型
- 主要證候:惡露量多,色深紅或紫紅,質稠黏,有臭穢氣;面色潮紅,口燥咽乾;舌紅少苔,脈細數。
- 治療原則:養陰清熱,涼血止血。
- 代表方劑:保陰煎加減(生地黃、白芍、續斷、黃芩、黃柏、旱蓮草、阿膠、烏賊骨)。熱甚者加丹皮、梔子;陰虛甚者加麥冬、玄參。
- 針灸取穴:太溪、照海、陰郄、曲池,用平補平瀉法。
古籍論述
《婦人大全良方》指出:「產後惡露不絕,由勞傷氣血,虛損不足,或分解之時,惡血不盡,在於腹中,而臟腑挾於宿冷,致氣血不調,故令惡露淋瀝不絕也。」《醫宗金鑒·婦科心法要訣》亦云:「產後惡露不絕病,總因氣虛不攝血,或緣瘀停留不盡,或因血熱妄行致。」
相關概念辨析
- 惡露:產後由陰道排出的餘血濁液,初期呈暗紅色,漸轉淡紅,最後為白色。
- 惡露不絕與崩漏:前者專指產後惡露逾期不止,後者為非經期陰道出血,病機有相似之處但發病背景不同。
- 惡露不下:與惡露不絕相對,指產後惡露排出不暢或不下,多屬瘀血實證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