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惡露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惡露

惡露,首見於《肘後備急方》,為中醫婦科重要名詞,專指產後自陰道排出之餘血與濁液。其形成源於分娩後,子宮內殘留之瘀血、剝離之胞衣碎片,以及津液濁物,需透過氣血運行而漸次排出體外。

生理特徵
產後惡露排出,乃正常生理現象。依其性狀與時程,可分三期:

  1. 血性惡露:產後初期3-4日,色暗紅,質稠,含較多血液及脫膜組織。
  2. 漿液性惡露:產後5-10日,色淡紅似漿液,血液減少,多為宮腔滲液及宮頸黏液。
  3. 白色惡露:產後10日後,色白或淡黃,質黏稠,主為大量白血球與退化之蛻膜細胞。

通常惡露於產後2-3週內排盡,若逾3週仍未止,或量多淋瀝、色質異常,則屬病態,稱「惡露不絕」或「惡露不止」,多因氣虛、血瘀、血熱等病機所致。

古籍記載
除《肘後備急方》外,清代戴武承《女科指南集》另提出「惡露」亦可指「養胎之血」,即妊娠期間濡養胎元之陰血。此說拓展惡露概念,涵蓋產前產後之血分變化,體現中醫對婦科生理之整體觀。

病機辨析
中醫認為,惡露排出順暢與否,與衝任二脈、氣血盛衰密切相關:

  • 氣虛不攝:產後元氣耗傷,衝任不固,惡露逾期不止,色淡質稀。
  • 瘀阻胞宮:寒凝或氣滯致血行不暢,惡露色紫暗、夾血塊,排出不暢。
  • 血熱內擾:陰虛內熱或外感熱邪,迫血妄行,惡露量多色紅、質稠臭穢。

中醫調治理法
歷代醫家對惡露病證之治療,強調「袪瘀生新」與「調和衝任」。如《婦人大全良方》以生化湯活血化瘀;《傅青主女科》則重補氣攝血,隨證配伍溫通、清熱等法,以復胞宮氣血之常。

惡露之辨證,不僅關乎產後恢復,亦為判斷婦人衝任功能及瘀滯程度之重要指標,於中醫臨床具深遠意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