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惡火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惡火
定義
惡火為中醫病狀名,指患者對火熱之氣或熱源產生畏懼、厭惡之感,常伴隨怕熱喜冷之表現。此症多因邪熱熾盛,內擾陽明,或陰虛火旺,導致機體對外熱敏感,甚則見火而煩躁不安。《素問·陽明脈解》云:「邪客之則熱,熱甚則惡火。」明確指出外邪化熱,熱極生惡,為惡火之病機關鍵。
病因病機
- 陽明熱盛:足陽明胃經多氣多血,邪熱內傳陽明,正邪交爭,熱勢亢盛,燔灼津液,故見惡火、煩渴、面赤等症。
- 陰虛內熱:肝腎陰虧,虛火內生,陰不制陽,熱象上擾,患者雖惡火,卻可能伴手足心熱、盜汗等虛熱之象。
- 外感熱邪:六淫之邪(如風熱、暑熱)內侵,鬱而化火,熱鬱於表或裏,亦可引發惡火。
臨床表現
- 主症:畏懼火源或熱環境,遇熱則躁動不適。
- 兼症:
- 實熱證:高熱、大汗、口渴飲冷、面紅目赤、脈洪大。
- 虛熱證:午後潮熱、顴紅、咽乾、舌紅少苔、脈細數。
辨證要點
- 辨虛實:實熱者熱勢劇烈,病程短;虛熱者熱勢綿長,夜間加重。
- 察經絡:陽明經熱多現於前額、胸腹;陰虛火旺多見於顴紅、手足心熱。
相關古籍論述
- 《黃帝內經》強調「熱甚則惡火」,提示惡火與熱邪程度相關。
- 《傷寒論》中陽明病篇所述「身熱,汗自出,不惡寒反惡熱」,可視為惡火之延伸表現。
與相似症鑑別
- 惡寒:屬外感表證,因寒邪束表而畏寒,與惡火之怕熱迥異。
- 煩熱:自覺體內悶熱,但未必畏懼外熱,而惡火則對外熱有明顯排斥。
附:惡火與現代醫學關聯
中醫「惡火」可對應部分發熱性疾病(如感染性高熱)或自主神經功能紊亂之怕熱症狀,然中醫更重整體辨證,非單一症狀定論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