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惡核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惡核
病名
惡核一詞,首見於東晉葛洪《肘後方》卷五,指肉中生核、大小不一的腫塊,小如豆粒,大若梅李,推之可移,患處疼痛,或伴惡寒發熱等症。其病因多與風熱毒邪搏結氣血,復感風寒外襲,致使氣血壅滯、痰瘀互結而成。
病因病機
- 外邪侵襲:風熱毒邪客於經絡,與氣血相搏,凝滯成核;若兼風寒乘虛而入,則加重氣血阻滯。
- 痰瘀互結:情志不暢、飲食失調,導致痰濕內生,久則化熱,與瘀血膠結,形成堅硬腫核。
- 正氣虛弱:素體氣血不足,衛外不固,邪毒易滯留肌腠,發為惡核。
臨床表現
- 局部腫核,質地堅硬,推之可動,皮色或紅或暗。
- 疼痛明顯,或伴發熱、惡寒、頭痛等全身症狀。
- 若遷延不愈,核體可能逐漸增大,甚至潰破流膿。
證型與治法
-
風熱毒蘊證
- 症狀:核體紅腫熱痛,發熱口渴,舌紅苔黃。
- 治法:清熱解毒,散結消腫。
- 方藥:五香連翹湯(《肘後方》),含連翹、木香、沉香等,以行氣活血、解毒散結。
-
痰瘀凝滯證
- 症狀:核體堅硬,皮色不變,疼痛綿綿,舌暗或有瘀斑。
- 治法:化痰祛瘀,溫通散結。
- 方藥:陽和丸(《外科全生集》)合犀黃丸,以溫陽化痰、活血消癥。
其他療法
- 針灸:取局部阿是穴,配合合谷、曲池等穴,以疏通經絡、散結止痛。
- 外治:初起可敷貼如意金黃散;若膿成未潰,可用火針刺破排膿。
古籍補充
清代《外科全生集》進一步區分惡核與痰核,指出「大者惡核,小者痰核」,強調惡核病情較重,需及早溫通消散,避免遷延成癰。
惡核屬中醫外科範疇,其辨證需結合全身症狀與局部特徵,治療上注重解毒、化痰、行瘀並舉,以達消核散結之效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