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惡寒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惡寒

證名,指人體自覺怕冷之症狀,為中醫常見病證之一。其成因多與外邪侵襲、陽氣虛弱或氣機鬱遏有關,可分為外感與內傷兩大類,臨床表現與病機各異。

病因病機

  1. 外感惡寒

    • 風寒束表:風寒邪氣侵襲肌表,衛陽被遏,腠理閉塞,如《素問·骨空論》所言:「風從外入,令人振寒,汗出頭痛,身重惡寒。」此類惡寒多伴發熱、無汗、脈浮緊,屬太陽傷寒證。
    • 風熱或溫病初起:溫邪上受,衛氣被鬱,亦可見惡寒,但多短暫且伴發熱、口渴、脈浮數,如風溫、春溫等病。
    • 暑濕或瘧邪:暑濕鬱遏陽氣,或瘧邪伏於半表半里,可見往來寒熱,惡寒與發熱交替發作。
  2. 內傷惡寒

    • 陽虛惡寒:因腎陽不足或脾陽虛衰,不能溫煦肌表,如《丹溪心法》云:「陽虛則惡寒。」此類惡寒多見四肢不溫、神疲乏力、脈沉遲。
    • 痰飲內停:痰濕或水飲阻滯氣機,陽氣不布,如《證治匯補》指出:「痰、火、鬱、瘀……皆令惡寒。」患者多伴胸悶、苔膩等痰濕之象。
    • 鬱火惡寒:陽氣鬱滯於內,不得外達,反見惡寒,屬「陽盛格陰」之真熱假寒,如《張氏醫通》所言:「火鬱亦有惡寒。」此證多伴口苦、尿赤、脈沉數等內熱徵象。

臨床特徵

  • 外感惡寒:多驟然發作,惡寒明顯,常與發熱並見,且加衣被不解,多伴表證(如頭痛、鼻塞、脈浮)。
  • 內傷惡寒:病程較長,惡寒程度較輕,得溫可緩,多伴相應臟腑虛損或氣機失調之症。
  • 鑑別要點
    • 與「惡風」區別:惡風者遇風則冷,無風則緩;惡寒者雖避風近火仍覺寒冷,甚則寒戰。
    • 與「畏寒」區別:畏寒多屬陽虛,得溫則減;惡寒可因實邪鬱遏,與溫度無關。

相關病證

惡寒可見於多種疾病,如:

  • 外感病:感冒、傷寒、溫病、瘧疾等。
  • 內傷雜病:虛勞、痰飲、鬱證、癰疽初起等。

中醫辨證時,需結合四診,區分表裏虛實。如外感惡寒當解表散邪,內傷者則需溫陽、化痰或疏鬱,治法迥異。歷代醫家如張仲景、朱丹溪、張璐等對此均有詳述,可參見《傷寒論》、《丹溪心法》、《張氏醫通》等典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