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惡風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惡風
證名
惡風為中醫常見證候,外感與內傷皆可見此證。其病機多與腠理開闔失司、衛陽不固相關。
外感惡風
風寒之邪侵襲肌表,衛陽受遏,腠理疏泄失常,故見惡風、惡寒。一般而言,惡風較惡寒程度輕微,患者常覺微風吹拂即感不適。
- 傷寒惡風:風寒束表,腠理閉塞,症見無汗、惡風、頭痛、脈浮緊,治宜辛溫發汗,如麻黃湯。
- 中風惡風:風邪襲表,衛氣不固,症見汗出、惡風、脈浮緩,治宜解肌調營,如桂枝湯。
- 表證未解:若裡證已現,然惡風未除,仍當先解表邪,以防邪氣內陷。
內傷及特殊病機
- 亡陽惡風:發汗過多,陽氣外泄,衛表不固,症見汗漏不止、惡風、肢冷,治宜溫經固表,如桂枝加附子湯。
- 風濕惡風:風濕相搏,濕邪滯留肌腠,症見骨節煩疼、自汗、惡風,治宜散濕固衛,如甘草附子湯。
- 內傷惡風:飲食勞倦損傷脾胃,中氣不足,衛外不固,亦可見惡風,然其症多伴氣短、乏力、納差,與外感不同,治宜補益中氣,如補中益氣湯。
病邪概念
《素問·脈要精微論》提及「惡風」亦指病邪性質:「來徐去疾,上虛下實,為惡風也。故中惡風者,陽氣受也。」此處「惡風」意指邪氣傷陽,導致氣機失調,陽氣受損。
厲風(惡風病)
惡風亦指「厲風」,即後世所稱之「大風」、「癘風」,相當於現代醫學的麻風病。《聖濟總錄》載:「惡風者,皆五風厲氣所致也。」其病機為風毒侵襲五臟,化生蟲毒,損傷形體。
臨床表現
- 肝受蟲蝕:眉睫脫落。
- 肺受蟲蝕:鼻柱塌陷。
- 脾受蟲蝕:語聲散亂。
- 腎受蟲蝕:耳鳴如雷。
- 心受蟲蝕:病屬不治。
治法
古代醫家治療此證多用祛風殺蟲、調和氣血之法,如:
- 殊聖散:祛風解毒。
- 胡麻散:潤燥息風。
- 天麻散:平肝息風。
此病屬頑疾,古代醫家認為需長期調治,並注重扶正祛邪。
小結
惡風一詞於中醫涵義多元,既可指表證之畏風症狀,亦可指特定病邪或厲風疾患。其辨證需結合兼症,以明病機,方能對證施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