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惡瘡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惡瘡

惡瘡,又稱久惡瘡惡毒瘡頑瘡,為中醫外科常見病名,泛指膿液稠多、病情深重且纏綿難癒之外瘍。其特徵為病程遷延、病灶深廣、潰後難斂,甚則反覆發作,屬瘡瘍中之重症。

古籍論述

惡瘡之名早見於《劉涓子鬼遺方》卷五,為早期外科專著對頑固性瘡瘍之記載。《諸病源候論·卷三十五》進一步描述其臨床表現:「諸瘡生身體……瘡癢痛焮腫而瘡多汁,身體壯熱,謂之惡瘡也。」指出惡瘡除局部紅腫熱痛、膿液淋漓外,常伴隨全身發熱,反映其邪毒熾盛之病機。

病因病機

中醫認為,惡瘡多因正氣虛損,外感風熱濕毒,或內生痰瘀火毒,蘊結肌膚所致。其病位雖在體表,然與臟腑氣血失調密切相關:

  1. 濕熱毒蘊:過食肥甘厚味,濕熱內生,外發肌膚,化腐成膿。
  2. 氣血瘀滯:經絡阻塞,氣血運行不暢,瘀久化熱,腐肉為瘡。
  3. 正虛邪戀:久病氣血虧虛,瘡口失養,毒邪深伏,故難癒易復。

臨床特點

  1. 病程纏綿:瘡面經久不斂,可遷延數月甚至數年。
  2. 潰後難癒:膿血雜下,或腐肉不脫,新肉不生。
  3. 病勢深重:瘡形平塌或凹陷,根盤散漫,疼痛劇烈。
  4. 全身症狀:常見發熱、口渴、煩躁、舌紅苔黃膩等熱毒熾盛之象。

近世引申

近代中醫文獻中,因惡性腫瘤具「難癒、易復發、易轉移」之特性,亦有將惡性腫瘤類比為惡瘡者,此說法源自傳統醫學對「毒邪深結」病機之延伸。此外,東晉郭璞註《山海經》時,將「癘」釋為惡瘡,反映古人對頑固性皮膚疾患之統稱。

辨證分型

  1. 熱毒熾盛證:瘡面焮紅灼痛,膿黃稠,伴壯熱煩渴,治宜清熱解毒,方用黃連解毒湯加減。
  2. 濕毒蘊結證:瘡周浸淫濕爛,膿水腥臭,苔黃膩,治宜化濕解毒,方選萆薢滲濕湯
  3. 氣血兩虛證:瘡色淡白,久不收口,面色萎黃,宜補益氣血,方用托裡消毒散

惡瘡之治療首重扶正祛邪,外治法則強調提膿祛腐,必要時配合針灸或藥線引流。其辨證需審局部形色與全身脈症,方能標本兼顧。